第321章 女娲1号(2 / 2)

cpU是盘古系列最新版本:pG32V3.5。</P>

主频高达200mhz,内部集成两级高速缓冲。</P>

外部采用高速同步32位总线,最大寻址空间可达64G。</P>

内存是最新ddR,容量高达64mb。</P>

直接采用电子硬盘,容量高达1Gb,反正是实验室产物,也不用在乎成本。</P>

整个计算机架构采用南北桥设计,北桥连接高速设备,比如硬盘、网络、USb和pcIe总线。</P>

南桥连接低速设备,比如键盘、鼠标、声音等。</P>

这是李元这么多年的最终成品,也是他平时设计所用的工具。</P>

“主人,前2级转子叶片材料ti6-6-2,盘材料ti8-1-1。轴用材料ti6-4已经测试通过”。</P>

一个机械声从李元身后传来。</P>

李元转身看向一个轮式机器人,他有着4个机械臂,可以联合完成各种动作。</P>

这台机器人是李元一直研究的人工智能“女娲1号”,可惜仅仅是名头,只能做一些指定的工作。</P>

唯一可以称道是语音系统,可以和李元进行日常沟通。</P>

这也是他为了证明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专门开发的语言系统。</P>

当初只能简单查找数据库里的内容,对答非常死板,经常答非所问。</P>

最后李元不得不采用语言大模型“诸葛”,让他自己学习。</P>

为了实现大模型,李元在一个主板上集成了8片pG32V3.5,内存高达4Gb。</P>

用于记录大模型的数据库,容量高达512Gb。</P>

这也是他现在能够做到的极限。</P>

语言大模型更像是单字接龙:</P>

比如你说“白”,她就会接“白天”。</P>

如果你说“白日”,她就会接“白日做梦”。</P>

如果你说“白日依山尽”,她就会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

核心是联想评判模型,她会联系上下文,从数据库里查找最为接近的词汇。</P>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她和第一版语言模型完全不同。</P>

第一版,虽然也是查找数据库,但是没有组词、组句子的能力。</P>

“诸葛”会根据上下文,组合出最符合逻辑的句子。</P>

通过三次升级,现在的“诸葛”在语言方面好似有了一点智慧。</P>

李元为了解决数据库爆炸的难题,把数据分为三个等级:高频、中频和低频。</P>

高频的数据最少,但都是最近经常用到的内容,优先级最高。</P>

中频数据是高频的3倍,是1个月内会调动的数据。</P>

低频数据最多,是中频的100倍,低于3个月查找的数据。超过1年没用,会被新数据覆盖。</P>

三级数据是经常更新的,类似计算机的三级缓存。</P>

“女娲1号”目前还是带着一根电源线,移动范围有限。</P>

是李元最强助手,很多反复演算、测试的工作全都是它负责。</P>

每次追加任务需求修改脚本即可。</P>

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脚本,很多时候无需重新编写,只需调用组合。</P>

等忙完手头的工作,他就会试图提升“女娲1号”的智能。</P>

方案已经确定,就是“诸葛”语言大模型,在它的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P>

这些经验可以非常容易地移植到“女娲1号”控制算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