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技术体系(1 / 1)

五零见闻录 徐氏三千金 1554 字 10个月前

很多人都很熟悉一套十八级技术人员工资体系,正如同他名字所示,这是一套工资体系,并不是一套严格的职务体系,事实上只有国家级研究单位,或者重点研究型工厂才会用这一套职务体系,而且应用的也并不严格,但是总得来说,在这些单位,待遇等级一般是要比职务等级要高的,最少也是齐平,六级工程师,他可以享受六级到一级工程师待遇都没有问题,反之则不行。正如同某位作家,真正职务是某报社的副科长,但是却可以享受行政七级待遇,一个意思。能评到一级工程师的还有一个称号叫国家级总工,很多人还都挂着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些人基本上都拿的是更高的行政级别工资。而职称等级和待遇等级完全相同的情况,只会发生在专职研究机构。

但是这套系统在往工厂的技术体系里面应用的时候就出问题了,第一个就是不是所有的工厂都需要一个高达九级的工程师来参与工作的,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工厂规模很大,比如纺织,食品,印染之类的工厂,但是里面技术人员全是技术员好听吗。第二个也很现实,假设两个人同样都是八级工程师的水平,但是两个人一个在研究单位,一个在工厂,两个人创造的价值那能一样吗,肯定在工厂的人贡献更大啊,都简单的定义成八级工程师,一个在单位是总工,厂长见了都得客客气气的那种,另一个可能在单位就是打杂的,你说这两个人是一样的也不现实啊。

所以基于这两种很现实的原因,生产为主的工厂就有了另一套技术职称体系。即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工程师。和那套严格的十八级技术职称体系完全不一样,就连晋级标准也不一样。十八级技术员体系,技术员层次是逢进必考,一直到九级技术员,都是要参与考试的。跨过九级工程师这条线之后,工程师晋级,就变成了,贡献,成果,学识,论文等等综合审核。

而为了适应工厂出来的这套系统,除了教授级工程师之外,其他的晋升比较简单,就是单位申请,说一下贡献,上级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审核一下,把自己的贡献写成论文,然后参与答辩。实际上将在达到高级工程师之前,这些东西就是在走过场,只要你单位申请了,上级觉得没有造假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只有高级工程师,需要正儿八经的进行论文审核和组织答辩。至于教授级,这个哪怕的转移到十八级体系里面级别也不会太低。

但是这个级别不决定工资,你在这个厂里是高级工程师,但是你的工资未必比另一个厂的技术员工资高。所以为了进行区分,再一次重新引进了那个十八级技术人员工资体系,你是某某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享受技术几级的待遇,比如技术九级之类的。两者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一般情况下,高级工程师的待遇等级不会低于技术九级。但是这个对于有些人来说还是不好听,我一个高工,享受技术九级待遇,这不好听啊,所以就有人引进了另外一套工资系统,那就是行政等级工资体系,某某单位的高工,享受行政几级的待遇。

钢机二厂作为一个研究性工厂,孙卫东和钱有根走严格的十八级技术人员体系,但是作为工厂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实际待遇要比技术等级要高。而红星厂作为一个以生产为主的工厂,他们自然不会走这套系统了。实际上李卫国就算是通过了这一次的高工答辩,他最后待遇标准也就是技术八级的待遇,这是两套完全不一样的系统,唯一有关联的就是那套大家公用的技术工资体系。

实际上工人也是一样的,技术等级体系和工人工资体系也不完全相同,如果身上没有处分的话,也是只能高,不能低。某个四级工可能在生产工作中,经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特有的工作方法,可以有助于节约成本,上面肯定得给奖励吧,名誉奖励不说,落实到实际上呢,可以以工代干,担任车间副主任,但是他没有管理能力,转技术体系,他理论不扎实。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待遇等级,一个五级工,有可能能领到七级工的待遇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直接按照行政等级继续往上提也不是不行。

不过八级是不可能的,因为自从62年停止八级工考核之后,八级工就已经变成了一种荣誉,有单位推荐,上级审核,而且审核级别之高,那也是非常离谱的,一般是工办审核。政治过硬,技术过硬,有突出贡献。也正是因为审核级别够高,所以推荐也非常的慎重,甚至你报上去,也要经历自己人的层层审查,很多人就在这层层审查中被刷了下来,最终一般达到正式的审核环节的人基本都被通过了。最后,甚至有了硬指标,那就是在国家级项目上面,有关键性突出贡献,反正只要满足了这个要求,那三个条件基本上也就满足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大厂,八级工很少的原因,很简单想要存量增加,就需要开源节流。但是从62年之后八级工就成了传说工种了,66年之后,所有的工人评级全部暂停,就更没的说了,这不是开源,这是直接闭源了。至于节流,先是西北西南蘑菇,军工等项目抽走了一批,后来各种援建又抽走了一批,再加上退休,人老了不能胜任一线工作,人数当然越来越少,等到了70S,一个国家重点造船厂,只有十几个坚持在一线八级工,这就已经是非常多的了,可是八级工能干的活,很多因为停止八级工考核,和停止评级导致滞留在七级的工人也都能干。可以说一个八级工,却只能依然拿着八级工待遇,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有些文艺作品为了渲染台风时期对我们工业体系冲击有多大,喜欢渲染某种情节,那就是某个零部件,全国只有某几个人能够加工,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更离谱的是居然还有人说某个零件找了所有还在一线的工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加工出来,最后还是请了一个已经退休,手都哆嗦的人,才能完成加工,这种情节完全是扯淡。实际上某些所谓的历史剧里,某个零件,是找谁谁谁加工的,这里面其实有一部分是五级工,六级工,是他们完成了某个零件的加工,才被推荐为八级工(这是我查的资料,某知名高校教授的论文)。

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工人梯队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因为严格限制工级提升比例,和多年没有升级,导致了很多人对于自己技术的磨炼放松了,但是整个体系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技术梯队依然存在,因为可以提升待遇,工级不能涨,但是可以涨待遇啊。实际上技术梯队混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盲目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体系,造成的混乱,另一个就是重启八级工制度之后只看工龄不看技术的评级体系造成的混乱。

而且也不是找遍了全国,只有他们能干,而是有些人能干,但是他们政治不过硬,或者他们所在的单位保密级别不够,不敢让他们干。而且这里面也是派系竞争,只要完成了这个项目,一定会出一个八级工,在推荐机制下,出现一个八级工,那对于某个部门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所以大家也要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及利益交换,能自己干的尽量不求助外人,就算是求助外人,也得做好利益交换。实际上,58年政治挂帅评级开始,到后来的综合考量,工龄为主的评级体系下,一直到62年停止考核,这些八级工的水平并没有高到离谱。

同样的,由于停止评级,还弄出来一个谣言,那就是工资十年不变,这可是一个老谣言了,实际上,71年,75年分别进行了一次工资调整,71年针对的是66年之前入厂的人,75年调整的是71年之前入职的人。具体调整方法是初级工涨得多,高级工涨得少,最后平衡一下工资待遇。而且工人只要不犯错误一直都有一个收入叫工龄补贴,只要是正式工,这个东西是年年上涨的,甚至对于某些老初级工来说,这笔补贴也是他的收入大头。所以说秦淮茹十几年不涨工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她就是个临时工,是因为她儿子年龄不到接班的岁数,她临时顶班。但凡她是正式工,到78年的的时候,她的基本工资应该在五十块钱左右,哪怕她什么也不会,而且还有十五年的工龄补贴,这也不是一笔小钱。但是她是临时工的话,就只能领临时工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