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修复匠人孔老三(1 / 2)

寻陵计 六毛四 1627 字 10个月前

神秘人找神秘人

修复壁画为何故

馄饨,一碗儿热乎乎的三鲜馅儿馄饨摆在老刘的面前,可是老刘并没有吃,他只是揉着脸看着摊主微笑。

“我说刘军校你怎么不吃?你不是最爱吃三鲜馅儿的馄饨吗?是怕我下毒,还是觉得我做的难吃?”摊主问道。

“当然不是!”刘军校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知道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就是你包的馄饨,就算你真的下毒我也会都吃光!”

“三毛钱买个破壶,就他妈的嘴好!”摊主不由得笑了一下,然后随即又板住脸说道:“赶紧吃,吃完了还有正事要办!”

“你知道我来找你的目的?”刘军校诧异的问道。

“废话!再怎么说咱俩也一起过了小半辈子,我还不知道你心里那点花花肠子?”摊主骂道。

“我说素娜,还是你了解我。”刘军校笑道:“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啥你会一直觉得我和小师妹之前有那么一腿哪?”

“老娘没工夫跟你忆当年,你他妈的把我儿子弄出事了,等救出了我儿子,新账老账我跟你一起算!”素娜骂道。“你赶紧吃!吃完了我跟你一起去找孔老三!”

孔老三,京津唐三界古玩行当里数一数二的大户,名声虽然不如臻品斋,但是,孔老三有一门手艺那是臻品斋陈掌柜望尘莫及的,这门手艺就是古物推演,特别是对字画拓片的推演。

简单的说就是,你给孔老三一张残破的字画,他可以再最短的时间里复原整张字画的原貌,哪怕这张字画只有原来部分的五分之一他也可以照样还原,而且笔法走势也和原作者几乎一模一样,有时候很多鉴别的大家都分不清楚是古物,还是孔老三的修复品。

孔老三一生云游四海,晚年时候落脚在了天津城,他虽有黄金眼可辨别天下古物,但从来不曾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门面,整天走街串巷的摆摊儿收古董,老一行的人管这种人叫做憋宝,意思就是说捡漏,专门捡那些没有人认识的好东西,低价收回来,然后高价卖出去。

孔老三没有名字,因为家中排名老三,所以叫做孔老三,其实他也不姓孔,当年闹饥荒的时候一家人饿死在了孔夫子庙附近,只有几个月大的他被游走的和尚捡到这才侥幸活了下来,后来就随了孔夫子的姓儿。

小的时候,孔老三一直住在庙里头,师傅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孔禅,可他自己不喜欢这个名字,所以还是走哪儿自称孔老三。

孔老三在天津城有个外号,叫孔三怪,意思是说这家伙有三怪。

一是长得怪,麻杆的身子,水缸的头,色大胆小,偷人怕狗!

二是脾气怪,打着倒退牵着不走,凡事好说三壶老酒!

三是喜好怪,不喜金来不喜银,专喜东北的娘们真愁人!

这孔老三自从在天津城内落脚以来,无数的人都想将他纳入麾下,可无论是当地势力最大的臻品斋,还是国家政府、考古部门,这家伙是谁的面子也不给,却单单给一个人的面子。

更准确的说,孔老三是为了这个人才留在天津城不走的!

这个人就是馄饨摊的老板娘,刘军校有小二十年没见的媳妇,李素娜。

六尺胡同,这地方是1927年建成并得名,因为它横向的宽度只有六尺,所以老百姓都管他叫六尺胡同。

不过,你别看六尺胡同小,可是,这里面却有两样东西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一个是李哑巴的煎饼果子,另一个就是福德昌的炸麻花,这两样东西那都是天津城老百姓嘴里的一绝,特别是这个李哑巴摊出来的煎饼果子,东西虽然不贵,但每一样都是讲究十足,葱必须是山东的,面必须是河下的,酱底料必须是北京王致和的,特别是那个大果子必须是现炸出来的,刚摊出来时候的那香味儿,你打二里地以外过都能闻得见。

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很大多数人家有辆凤凰牌自行车都能半夜笑醒的年代,就已经有很多下海经商的老板为了李哑巴这口煎饼果子特意开着红旗、皇冠、奥迪100来着六尺胡同。

要说这李哑巴也是一个怪人,想吃煎饼果子你得守着他的规矩,他的煎饼果子不可以打包带走,也不可以边走边吃,只能在这儿趁热吃完。

这规矩对于小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啥,可对于讲究身份的年代一个个大老板蹲在胡同里吃煎饼果子实在说不过去。慢慢的许多人养成了面壁吃煎饼的习惯,一是不想自己的吃相被人看见,二是避免看见熟人,就算是胡同里有认识的朋友,做生意的,那也不能上去打招呼,彼此留个面儿,日后也绝不会提起胡同里看见这事。

时间一久,这各式各样的小轿车停在巴掌大的胡同口,时间久了也成了一景。

孔老三为人虽然怪,但吃的方面他最爱李哑巴这口,每周一周三中午必须得来李哑巴这儿吃一套热乎乎的煎饼果子。

正巧李哑巴刚把摊好的煎饼果子递给孔老三,李素娜和刘军校就到了他的面前。

“别吃了,找你有事!”李素娜冷声说道。

孔老三皱了下眉头,用一种湖南口音说道:“我说妹妹,怎么每次找我有事都是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让我安安心心的把这个煎饼吃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