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入手,推动各行各业。
“可否放开招工限制,转开招收民户?”周世丰提议道。
朱高炽摇了摇头。
工厂目前招工对象主要是军户,并不只是为了加强王府对军户的控制。
“比起军户,民户的限制更少,他们获得的工钱,有了积蓄,更容易转为购买土地。”
“而军户不同民户,他们对土地的购买,有身份上的约束,会促使他们把钱拿出来消费。”
一名普通的军户,离不开卫所,他的身份,也没有资格去兼并田亩,除非是武将。
而明初的制度还没有崩溃,军田也不是武将可以随意占据的。
军户制度,间接限制了军户买田。
一名军工每年十八两银子的工钱,填饱自家人的肚子,只需要五两银子。
那么出多来的十三两银子,可以拿出来消费。
一万名军工,每年能创造十三万两银子的消费市场。
十万名军工,则是一百三十万两银子。
一百三十万两银子投入市场循环滚动,创造的生产价值将是数倍的一百三十万两银子。
如果是普通的民户,他们会把十三两银子积蓄下来购买田地,对经济的发展得不偿失。
当然,事物的发展不是这么简单,民户也会消费。
中华重工全体用工人数,已经突破一万五千人,如果算上煤矿的用工,蜂窝煤的用工,总人数可能突破三万或者四万人。
另外的几万工人,他们的工钱不如中华重工的工钱,但也会产生消费。
只是目前朱高炽需要市场,自然要优先军户。
这属于社会资源分配问题。
后世限制田地交易,甚至把田地交易利润压到最低,让人无利可图,类似这个经济理论。
工业没有上限,投入的人越多,生产的商品越多,不像土地农作物有限制。
那么带来的效益超过将农业,工人获得的工钱,远不是种地可以比的。
而工人可以用通过商品贸易换来的银子,购买农户从土地收获的粮食。
这种模式导致工业价值超过农业价值,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可以称作剪刀差。
“用工问题,仍然从军户入手。”
朱高炽强调道:“以前从卫所中招收贫困户,解决了卫所贫困问题,如今可以改为招收退役军户。”
“退役军户的年龄过大,会不会影响工厂?”周世丰很快想到了问题所在,提出了担忧。
“那就让卫所降低退役的年龄,军中超过四十岁的军户全部退役,甚至可以降低到三十五岁。”
“除非是精锐,或者低级武官,普通的士兵,以三十五岁为限制,退出军队,工厂接受,提供一份稳定和收入高的工作。”
这个方法,引起了人们的交谈。
中华重工和军户的深度结合,令在座的人们对军户并不陌生。
“此举对军队有利。”
徐宁出声赞成。
他负责铁道工程队,和卫所从上到下都有打交道,甚至与指挥使都有了交情。
徐宁举例说道:“军队可以招募更多年轻人,而退役的中年人,有沉稳的性格,和军队保留下来的纪律性,完全符合工厂的用工要求。”
“即解决了工厂用工问题,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最后还安置了退役军户。”
重工的用工要求不同。
朱高炽非常肯定,三十五岁到四十岁的人,性格更加持重,认清了现实,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优越而又稳定的工作。
为了这份长期工作,并且能遗传下一代,他们愿意为之战斗。
适合重工车间环境需要的前线,而不是像后世的互联网企业,需要的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
北平都司二十三卫,北平行都司十七卫,不算独立防御所,合计四十卫。
二十二万四千户,既要负责屯田,又要提供军队,而且要做到自给自足。
每户提供一个正丁,是二十二万人,再出一名余丁,那就是四十多万大军。
所以朱棣在北平发动北征,动不动带出十余二十万大军。
因为人力太过丰富,在朱高炽看来属实有些浪费人力。
还不如把二十余万人需要的物力,打造出十万的骑兵队伍,精兵精甲精器,比起靠人数堆积,更加立于不败之地。
以前农业无法长期供养,有了工业是可以供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