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朱棣入京(1 / 2)

北平行省的官府,接下来全力以赴的开荒屯田。

此时,朝廷先是下旨,诏秦、晋、燕、周、齐五王来朝。不久下第二道旨意,招代、肃、辽、庆、宁五王来朝,加上之前的周王,十一个上至四十岁,下至十五岁的藩王们,全部抵达应天府。

还有潭王,赵王,鲁王,湘王这四位,后者自焚而死,或者夭折,或者病故。

其余就是年岁更小的藩王,还未就藩,未来也没有机会就藩了。

这是太子死后,天下藩王们第一次入京。

意义重大,关乎未来的政治形势,天下无人不瞩目。

朱棣即将动身应天府,临行前招来长史府,以及各卫指挥使,当众下王命。

左长史葛诚,右长史金忠,王府伴读余逢辰、王府谋士姚广孝,典薄,仓管大使……

燕山左卫指挥使张玉,中卫指挥使唐云,右卫指挥使陈贤。

密云卫指挥使郭英,密云后卫指挥使郑亨,通州卫指挥使,蓟州卫佥事……

承运殿。

满堂文武官员,穿着丝绸的朝服,一早就在承运门等候,由太监引入大殿之中。

是自洪武九年王府改制以来,声势最大的一次。

借助蓝玉大案,朱元璋的放权,燕王成为了除晋王以外,权利最大的藩王,没有之一。

晋王的威望不如燕王,因为燕王多次赢得战功。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晋王无功而返,结果就是战功说话,北平诸卫也因为出征大胜,士气高昂。

可以说当下的北平诸卫,精兵之广乃天下第一,因为北平是出征的桥头堡,虽然开始逐渐外移到大宁,但并不影响北平诸卫的底气。

朱棣穿着王服,满身的华贵,坐在高台之上,威严之势令人无法直视。

在朱棣案几的左前方,石阶下面的三层,站着的是朱高炽,然后才是太监。

朱高炽站的地方,比臣工们高一头。

小王爷筹办的中华重工,两年来深入诸卫,军户招工,军户经济合作社,配合王府的影响力,从上到下完成了紧密的联系,对卫所下层的控制远超以往。

“臣等拜见王爷!”

文武分立两侧齐身行礼。

声音在空阔的殿内响动,回声让声音变得响亮,传出来大殿之外,远处的平台都能听见。

外面的侍卫们,站的笔直,无人敢随意走动。

“父皇下旨,各王进京,而北平乃国之重地,有卫戍长城之要,需稳定大漠之局。”

“今八府开荒建渠,平地整田,耗费民力物力巨大,为了配合官府,边地不得起战事。”

朱棣声音平和,在殿内传播洪亮,人人都能听见。

“本王离京后,北平诸事皆由长子代理,长史府诸卫皆需听其皆知,违则严惩不贷。”

朱高炽面色平定,眼神却充满了兴奋。

朱棣终于要离开北平了。

自己可以卷起袖子大干特干,谁敢不服气。

诸王进京,朱高炽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干什么,在各种声音中,明确藩王的政治意义。

看起来是要求各藩王遵守法度,不得作威作福,并且下发《永鉴录》,是朱元璋对藩王们的说教。

可永鉴录这个永,就说明了一切。

总之,朱元璋仍然会使用藩王,但是也考虑了文臣们的忧虑,不让藩王实力超过朝廷。

不过这个度,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不一样。

有的人认为的度,希望藩王什么军权都没有,有的人希望所有的藩王加起来,实力也不如朝廷。

而在朱元璋心目中,藩王肯定是要发挥作用的,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

对外的效果非常显著,至于对内。

蓝玉大案就离不开几个实权藩王的作用,朱元璋非常清楚,如果国内有人造反,就算京师不行,那还有外面遍地的藩王。

又为了保证朝廷的稳固。

燕王当下威望最大,所以设了宁王,还有改封地立沈王等。其次的晋王,在山西设代王,谷王。

反正朱高炽已经看穿了未来几年的政治局势,针对这个局面,他会在北平府内深根细作,通过经济控制大宁,辽东,然后用经济绑定陕西,陕西。

等秦王,晋王死后,燕王一举成为北境超然的势力,那时候朱元璋就算醒悟,也为时已晚,因为他的天命已到。

无论朱高炽在想什么,殿内的文臣武将们,视线不约而同的看向小王爷。

没有人意外,小王爷已经代理过王府权利一次。

至于小王爷的能力,也没有人质疑。

燕王府父子两人合起来,发挥的作用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遵王命!”

人们纷纷拱手说道。

……

王府。

朱棣明天就要出发,王妃看朱棣神色迟疑,好奇的问道:“你不是诸事安置妥当,为何还焦躁呢?”

“担心老大。”朱棣忍不住说道:“你可要盯着点。”

徐氏有些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