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与勃林帖木儿会盟的部落越来越多。
“明军不敢来。”
勃林帖木儿得意的说道。
“明军怎么可能不敢来?”有台吉反驳道。
“我侵扰了大宁,明军不敢来报复,草原上人尽皆知的事情,难道是我骗大家不成?”
勃林帖木儿生气了。
那台吉不敢再说话。
事情的确如此。
因为明军久久没有反击,勃林帖木儿的自吹自擂下,他的威望急剧提升。
勃林帖木儿是贵族。
名声大了,就有人投靠他。
或者说。
在天时不好的情况下,许多人做出了选择,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带头人。
而碰巧勃林帖木儿出现了。
他侵扰了大宁,又还活的好好地,也就成为了他的威望。
现在的勃林帖木儿,在人们面前一副笑容,得意洋洋的样子,可晚上,勃林帖木儿开始叹气。
头人问他:“勃林帖木儿,这么多的台吉参加你号召的盟誓,你的实力越来越大,为何还不高兴。”
勃林帖木儿叹气。
“这么多人投靠了我,可如果没有功绩,那么这些人也很快离我而去。”
“功绩?我们要去打大明吗?”
“我听说大明的燕王抵达了大宁,在大宁聚集了许多军队,如果贸然去攻打大宁,恐怕会被明军打败。”
“要不然去别的地方,去攻打开平?”
勃林帖木儿摇摇头。
“开平也不好打,遍地兵堡,只怕去了一趟结果一无所获,那我现在的名声就毁了。”
大明的边疆政策太坚固了。
原来的疆域在北平时,北平的北地都是卫所,没有官府。
换句话说这些地方没有老百姓,只有军队,也就让敌人得不到想要的,只能先打败军队。
而要打败军队就要攻破城池。
当向外开拓的时候,大宁和开平成为了军事所在地,这两地只有军队没有百姓。
同样遍地的兵堡。
而北平的北部恢复了官府制。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状。
草原人掠边变得无利可图,最后只有冒险突破边疆,深入数百里地才能劫掠到想要的物资。
这其中的风险太大了。
当然,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虽然减免了百姓们遭受劫掠的风险,但朱元璋制定的这个军事政策,坏处就是维持的成本高。
整个北境漫长的军事区,所需要的补给和维修成本高的惊人。
到了明中期。
翻修城堡成为了军队大的一项开支。
到了明末,辽东有的兵堡,因为年久失修,甚至可以用手把土砖抠碎。
勃林帖木儿对于现状无从下手。
他可以自欺欺人,但这么多投靠他的人,谎言迟早会露馅的,那一天不但众人会离他而去,他的名声也会彻底败坏。
头人也没有主意。
一直到第二天。
有人传来了消息,燕王领兵出塞了。
“他要是呆在大宁我还没有办法,如今却敢来大漠,哼哼。”勃林帖木儿大喜。
连忙跑出信使联系各部集合军队。
不久。
勃林帖木儿带领他的骑士们,靠近了燕王朱棣的军队。
他在远处观望。
对面的阵势一看不好打,所以他在等其余的台吉开口。
如果别的台吉开口指出来,那他就有理由撤军了,对自己的威望也造成不了大影响。
他反而可以解释,说自己是领着勇士们对抗大明的英雄。
怎么看都不吃亏。
暗中喜滋滋。
“轰隆隆!”
突然。
明军的阵地中,发出了耀眼的火光,接着一阵地动山摇,雷鸣般巨大的声音,连勃林帖木儿也吓得手脚惊软。
放眼望去。
自身队伍里鲜血四溅,残肢遍地,场景令人恐怖。
“轰隆隆!”
一阵接一阵的“雷鸣”,让勃林帖木儿头皮发麻,他望着身边其余的台吉们。
不能撤。
未战就有了这么多伤亡,如果现在不战而退,自己的名望会跌落到底。
这些刚投靠自己的台吉,不但会离开自己,还会随着他们的嘴传遍草原。
……
在大宁范围外五十里处,是从大宁地区延伸出来的一块草原,越往北草场越少。
打着燕王旗帜的大军,返回到了这里。
在往年的时候。
朱棣领着大军,还没有开始发出,就已经开始忧虑粮食补给。
例如在洪武二十三年。
因为补给问题,差点就无功而返,是朱棣咬紧牙关坚持,才有最后逼降敌军的成就。
是朱棣第一次带领大军得胜的军功。
现在不同了。
靠着铁道运输系统,大宁的粮料豆堆积如山。
省下来的民力物力,运输所需要的牲畜等等,为大军后勤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大军的军备,更是由中华重工承担,不再由民力承担。
简而言之。
朱棣第一次不用这么顾虑后勤,自身军力充沛。
打了大胜仗。
朱棣笑着,笑着笑着,不知道怎么向儿子开口,老大可是说了,让他不要着急消灭勃林帖木儿。
可他真没有下力气。
只能怪对手太弱。
不经碰啊。
离大宁五十里处,大军选择了扎营。
房宽,唐云,张玉,陈贤,张信,刘真……马王宣。
开平将领,北平将领,大宁将领,乃至军工联合办管事,众人齐聚燕王帐中。
“此次打败勃林帖木儿,其实并不是勃林帖木儿太弱,而是我们的实力太强了。”
应燕王的要求,所有人说说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房宽是大宁级别最高的人,所以他首先开口说法,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不是对手太弱,而是自身太强。
“往年的时候,大漠的敌人踪迹最难找,在找到敌人的过程中,敌人并不会硬碰硬,而是有机会则战,没机会则走,最难解决的问题。”
“现在不同了,大漠的形势,通过与中华重工合作的部落,源源不断传递给我们。”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我们对大漠的信息了如指掌,因此今日的战争,比往年轻易了十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