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找到了对付北平的关键(1 / 2)

北平城很小。

元朝的大都被彻底推倒了,新建立起来的燕王宫并不大,还不是后来的紫荆城。

原来的建筑物并没有动它,在原北平城外,有新的城市,这里没有修建围墙。

和大兴县,通县的新城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新的城市居住了至少十万人。

上万间的新房子修建了起来,多半是两层的楼房,楼房对着大街,楼房后有院子。

农村的富余人口被吸收到大兴县为主的工业区工作,高效密集的铁道,让工人们有了新的购房需求。

他们在这里成家,生孩子,工作。

五年的时间下来,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购买自己的房子,他们也有这个实力。

工作的稳定和高待遇,让他们有底气买房子,哪怕目前暂时还不够,有的人会去找家人亲友借助。

工程部专门修建新城市。

道路,林园,草地,树木,房屋,学校,供销社,水塔,公厕,站台,医馆,药铺,商铺……

戴德彝和通判张吉甫两人逛着新城。

“这里的房子不愁卖,甚至因为房源缺少,有人想买还买不着。”张吉甫对北平很熟悉。

军工联合办接管了军事的一切,包括仓储。

张吉甫再也不用像前两年那样,对着朱高炽介绍仓库的情况,但是他也没有闲着。

他现在兼任军工联合办的管事,负责督查方面的事务。

新城的街道用大块的石砖铺设,又平又直,不比应天府的大道差,道路两旁种植了大树。

戴德彝已经震惊不起来了。

这些日子,他见了太多的不寻常的事物。

城市没有城墙,让他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不建城墙?”

“城墙的经济作用不大,出于军事需要,而且城墙的修建成本很高,需要占用极大的资源,包括日后的维护。”

“小王爷认为不如把这份极大的资源投入到军队建设中,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又节省了社会资源,用节省下来的社会资源,可以提高更多社会的发展。”

戴德彝不认同,“强大的时候自然不需要城墙,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而且没有城墙的保护,草原上的鞑靼入侵内地,老百姓靠什么躲避呢?”

“边疆修建发挥军事作用的城堡,北平已经不算北疆,所以不需要城墙。”

张吉甫解释说。

戴德彝还是无法认同,但也没有继续多言。

和人们预料的不一样,他并没有直接去卫所查案,而是选择留在了北平城。

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人们并不清楚。

每隔一段距离,正街显眼的地方有公厕。

和内地不同,北平街道上的女性不少,公厕也分男厕女厕,由专门收粪的工人负责清洁。

“收粪的行业虽然让人避之不及,但是这个行业利润大,只要忍得住恶臭,就能获得很好的报酬,在宋朝时,靠着这个行业养活了许多的大富。”

“北平之前原是按照规制用的徭役,让服徭役的老百姓,分配一部分来城市收集粪便,然后分到农户手中。”

“后来小王爷和藩台商议后,取消了这项徭役,分包给了愿意接手的商人。”

张吉甫是北平的老官员,对北平上上下下的变化知根知底,任何事物都能说上个一二。

普通的老百姓,哪怕是工人,也无法像张吉甫对信息接触的更加全面,这是他的官位导致的。

官员,注定了比老百姓接受到更多的信息。

“看来你们的藩台,很支持小王爷啊。”戴德彝敏锐的问道。

“谈不上支持,这里是北平,王府的话影响力更大,圣人多次下旨加权王府。”

张吉甫答非所问。

这种敏感的话题,他可不会落下话柄。

“这是中华重工打造的城市经济,听说是未来的必然之路。”张吉普很快转移了话题。

“每片新城为中华重工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工程部根据总部的指令,没有因为市场的需求而提高房价。”

“买房子的人多过现有的房子,怎么解决的呢?”戴德彝好奇的问道。

他深知老百姓怕吃亏,更怕不均。

有些事情的逻辑,市井的道理是无法讲通的。

例如这房子分配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许多的不满。

“根据工厂的需求,会用抽签的方式和工人的资历来获得购房指标。”

“那些结婚的,有孩子的优先考虑。”

“然后有部分的指标会流向市场,提供给中华重工之外的人。”

“根据中华重工的规划,北平的各个新城区,要至少吸收五十万人才算完成初步的目标。”

“五十万人。”

戴德彝忍不住重复念了遍这个数字。

张吉甫笑道:“当这里有了五十万人,也说明了中华重工第一阶段工业化任务完美达成。”

“反正啊,现在中华重工的规划,不了解其中道道的人,是越来越无法理解的。”

“听说里头有很多的讲究,预示了很多的变化和成果,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懂。”

戴德彝点了点头,心中暗想,难怪练子宁在应天府办工厂的速度远远不及北平。

看来燕王世子的才能,超过人们的想象,所展现出的东西,并不是表象这么简单的道理。

“你愿意去应天府吗?”

戴德彝突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