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内地与西域的通道,那么亦力把里也是类似的通道。
别失八里城。
黑的儿火者带着他的部族西迁了上千里路,到了亦力把里城一带,朱棣则带着数万大军占领了这座空城。
外事通陈诚,还有他的朋友陕西人李暹,两人在厅内向朱棣介绍亦力把里的地形。
此时。
厅外风沙漫天,人不能行,只能龟缩于室内。
窗户被风吹动,沙子打的窗户不断发出响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威力,修复铁道的工地已经停工。
哈密和亦力把里修建铁道多年,哈密的主干铁道去年已经完工,但后来哈密落入鬼力赤手中。
多处的铁道被鬼力赤破坏,但破坏也不容易。
犹如长城,虽然一直在被破坏,可是根基一直都在,破坏当然比建造容易。
可破坏如此大的工程,需要的物资和人力也不是少数,生产力落后的地区,并无法坚持下来。
所以长城一直都在。
铁道也是如此的道理。
随着哈密的收复,铁道已经重新通车,亦力把里不同,铁道修建的缓慢,虽然没有被破坏,可也只修到了委鲁母,。
委鲁母在别失八里以西三百里的地方。
汉朝西域都护府曾在这里派兵屯田,唐朝在这片广大地区设立庭州,因为委鲁母所在地,是汉朝西域三十六国的轮台国所在,所以被取名为轮台县。
到了明朝,因为好几百年的中断交流,因此根据本地音译称为委鲁母,也就是清朝舆图中的迪化,后世的乌鲁木齐。
清朝统治者打败准葛尔丹,此地改名为新疆。
“别失八里的北方是大沙漠,南方则是更大的沙漠。”
陈诚手绘的舆图,非常的简略。
朱棣现在听到沙漠就头疼。
后世许多人下意识认为古人不了解世界,只能说进入了误区,把清朝的社会风气看成了古代历史的一个全部。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区别。
从穿着上就能知道,历史是不断变化的。
古人对外的探索,从来就没有终止过。
诚然。
对世界的认知有极大的误区,但也不是什么都不了解,越是周边越是清楚。
明朝和中亚西亚的使者往来,持续到了万历时期,哪怕是后世的土耳其,被大明称为鲁迷,嘉靖时期有过五次外交的记录。
包括朱棣历史上五次北征的时候,皆有派遣使者去中亚西亚安抚和拉拢诸国,并不是不懂外交策略。
古人受拘于时代的局限性,可并不是傻子。
陈诚和李暹,是永乐时期有名的外交家,一辈子都在与中亚西亚,和东南亚打交道。
目前虽然还没有登上舞台,但是因为朱高炽的原因,以及陈诚本身在西域和对西域的了解,仍然被朱棣看中了他们的才能。
陈诚在西域行省多年,因此比李暹更为熟悉亦力把里的情况。
指着他自己画的草草舆图。
“唯独别失八里往西的方向,一直到阿拉山,在这里的阿拉山口是进入北地唯一的通道,也可以看成是防备北方的唯一缺口。”
听到陈诚的说话,朱棣认真的看着舆图。
阿拉山口西边是在整个中亚地区极为有名的阿拉套山,而东边是新疆地区的巴尔鲁克山脉,两座山脉中间断开的一个缺口就是阿拉山口。
西伯利亚地区的西北风,一年四季都会往南方吹过来,而穿越了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草原戈壁之后,终于抵达了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门前。
作为这里的唯一一个缺口,阿拉山口成为了如此巨大的狂风的唯一的出口。
因此阿拉山口的风也是出了名的,可以把人吹上天。
每年只八级以上的大风,就会刮一百六十多天。
听完了陈诚的介绍,朱棣静静的看着舆图,脸上露出了些震撼。
连绵不绝的大山脉,已经阻止了大军的进入,唯一的缺口还是常年大风不断,可以把人畜吹上天的地区。
这就是人力不及的天险。
朱棣突然说道:“难怪鬼力赤要拿下哈密。”
比起哈密,亦力把里的诱惑不应该更大么,而且哈密已经向大明称臣,入侵哈密就有引来大明回击的风险。
通过陈诚的舆图,朱棣一下子懂了。
大漠想要南下亦力把里,仅有的通道就是哈密,因为亦力把里这边的口子,也就是阿拉山口太过危险,而且难以通行。
鬼力赤只有通过哈密以北的山脉缺口进入哈密,才能从哈密入侵亦力把里地区。
然后从亦力把里的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通道,别失八里到亦力把里,从亦力把里到俺的干,顺着帖木儿的行军路线,进入中亚西亚。
简而言之,突厥和蒙古西征的路线。
哈密,亦力把里,中亚,西亚的通道,其实是自然环境决定好了的路线。
无论事物如何变化,人类都按照自然环境跟人类留下的口子钻来钻去。
后世学者常言,中国因为处于东亚,山脉挡住了中华文明。
换句话说。
这些山脉保护了世界,阻挡了中华文明向外漫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