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府。
东山。
下钩子村。
农忙后,商人们的身影多了起来。
“李家的。”
“周家的。”
“王家的。”
小商贩推来的推车上,装着卷好的丝料,一筐一筐叠放整齐,刚进村,各家的男女就围了过来,商贩不急不忙的,按照以往的规矩,把车上的丝料分给各家。
“今年分的怎么少了些?”
“是啊,比往年少了三成呢。”
妇人们七嘴八舌。
一边说一边挑拣,她们的眼睛和手,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只需要看上两眼,用手摸一摸,就能知道丝料的好坏,不会被劣质品欺骗。
她们要把这些丝料纺织成布料,又被商贩收走,交回给商号,而她们则会得到手工钱。
和北方各地不同。
这里的田地,每家都没有放弃,大多三五或六八亩一户人家。
田地里的收成,成为一家人的口粮和日常所用,而妇人们靠着手工,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导致了浙江地区的一日三餐的习俗。
整个世界很难有这么奢侈的地区。
一日两顿饭都已经是不少地区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何况一日三餐,撒马尔罕地区的百姓们,在明军没有到来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商贩被众多的妇人包围,妇人们穿戴不多,甚至有露着胳膊的女子,不过没有人在意。
小商贩眼睛滴溜溜的看。
看了多少年也看不厌。
“回去看你娘老子去,往哪里看呢。”一名老妇人上前敲了敲小商贩,周围的女子们呵呵笑了起来,丢了脸的小商贩,没意思的摇了摇头。
外面的男子们也傻笑着。
其中一男子,看到母亲打小商贩,嘴上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不久后。
小商贩离开了,各家也带回了各家的“原料”。
村庄恢复了宁静。
日下炊烟起。
老妇人去做饭,儿媳妇脱下了衣裙开始干活,身上只裹着薄薄的布巾,头发也盘了起来,双脚踩着纺织机的踏杆操作,布巾落在两腿之间,随着妇人的动作一晃一晃。
赤裸的上背,因为农活是家里男人去干的,竟然白花花的一片。
双手操作纺织机,摇摇欲坠的裹巾,仿佛下一刻就要滑落的样子,看着回家来的男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各家的妇人都在忙。
男人们也不会去串门,玩乐也是在村头。
前段时间刚忙完农活的男子们,被太阳晒的黝黑,露出大门牙吹牛侃大山。
如果历史没有变化。
再过五十年,中华大地彻底恢复元气后,整个世界最畅销的商品,将会在这里源源不断的供应给全世界,包括大明各地。
高度的经济发达,又催生了男女平权等各种先进思想。
“今年少了三成,就怕明年还会少。”
“听说城市里开办的工厂,产量高的很,比我们的还要精细。”
“不可能。”
“咱们这里做的是丝料,和其他的布料不同。”
谈起各类的布料,男人们也头头是道。
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其中最吹嘘的一样技术是珍妮机,珍妮机不是织布机,而是纺纱机,属于手摇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纺出多根纱线。
手摇纺纱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松江府出身的黄道婆,她改进的脚踏式纺纱机,在效率提高的时候,更解放了双手,用脚踩的方式,一个人就能操作完成。
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等的出现,让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从纺纱到织布,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产业。
所以男子们这里虽然只负责织布,可对于其他的行业也很熟悉,并不算陌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终归要去看看才好。”
有男子提议。
去陌生的地方,没有人敢去,主要是舍不得花钱。
道路上出现了一辆马车。
马车经过了村庄。
年轻的周承志,疲惫的靠在车相壁,没有心情下去,继续探访此处的地方,准备结束行程,返回京城。
透过车窗。
看到了祥和的村庄。
周承志内心感叹,工业化浪潮,这个浪潮多么准确的形容词。
人们犹如蝼蚁,哪怕是大富大贵之家也是如此,尽力挣扎于巨浪之中,风平浪静后,每个人重新换了新的位置,而许多的普通人,恐怕事后都没有反应过来。
回去后的周承志,与他的同僚们,交换了各自的调研结论,最后由他们的组长组织起来,形成册子递交上去文华殿的文书房。
册子很快摆在了朱高炽的案台。
这类的册子,将会成为朱高炽了解国家各地的方式之一。
“从大明建立起始,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日异月新,三十年来,各类传统的机器,成为了每户家庭的标配,也就是生产资料。”
“手工纺纱机,手工织布机,成为各家家具的一部分,嫁娶的聘礼和彩礼等,每日里,各家的屋里,回响着咔咔声。”
“如此来看,可谓是江淮地区的黄金时期。”
“这些手工业家庭们,家里有农田,又在家里进行有序的工作,经济的富裕,保持了人们的活跃,因此江淮地区的道德水平略高。”
“他们讲究道德仁义,靠着手工已能让家里生活过得舒适,还有几亩田的收获,身兼两个职业,对于当下时代的他们,的确比外地的百姓们过得要好。”
“不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有缺点。”
“农活上不如别的地区干的精细,相比较而言,马马虎虎,只是将种地当做一种副业,农业产量要少于其他地区。”
“因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居住于城市郊区,或者更远的地方,他们的消费不高,甚至保留了传统农村的自给自足的方式。”
“虽然他们通过生产创造了财富,可财富并没有循环起来,导致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更加的完善,属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方能真正的刺激当地经济循环。”
“根据调查,他们有一半的人以上,终生没有去过城市里,大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连周边的村落都没有离开过。”
“唯一对外的需求,是定期进村的摊贩,贩卖一些简单的商品,这样的商业手段,同样刺激不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但是新的变化即将发生。”
“大量资本在浙江地区的投资,各类使用蒸汽机等新技术的机器,竞争力上远远超过手工作坊家庭们,今年的订单,手工作坊家庭们足足少了四成。”
“不超过五年,这些地区传统的经济模式将会面临破产,大量的人口将会被迫离开土地,去城市中寻找工作,用来养家糊口。”
“这个阶段,需要朝廷和大明工局体系的正视,并且提前准备,以保证平稳过渡,让百姓们改变以往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避免更多的艰难。”
“以下为臣的想法。”
“良善地区的百姓们,他们过得安宁与和祥,当然,也会有染上恶习的单个人,但不能因此否认群体,现在的他们活的有尊严。”
“如果未来的几年,经济危机的局面下,这些原本活着有尊严的人们,将会在巨大的变革中手足无措,狼狈不堪,失去尊严。”
“那么这个地区的文明,也会陷入倒退,不光是当地的损失,也是全大明的损失,同样是臣不愿意看,也不忍看的。”
“资本需要控制,可资本的优势也要利用起来。”
“臣相信以太子殿下的仁德,必不会对百姓们即将面临的苦难而视而不见。”
朱高炽看到此处,无奈的摇了摇头。
什么激将法,戴高帽子种种手段,古代的读书人啊,已经玩出花来了,正着不行,那就反着来,反着来也不行,那在正中藏反,反中藏中,让人防不胜防。
一个地区的产业转型,肯定是痛苦的。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对工厂主们下任务。
后世西方的工厂主们,不需要承担额外的义务,哪怕到了最坏的时候,申请破产就完了,工厂主拍拍屁股换个地方重新生活。
东方不行。
工厂主们除了原本的工厂,还会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超出工厂实际岗位的需求招收工人,并且指定接收那部分群体等等。
甚至破产,也不是你商人想破产就破产的。
责任不会让你轻易的摆脱。
简而言之。
伱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在后世东方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绝对不会动摇的红线,也是富人为什么喜欢往西方跑的原因之一。
朱高炽把册子交给了内阁。
黄淮等人看完,内心忍不住的感慨。
太子殿下引导的新的治国方式,比起传统方式,更为的先进。
原来的传统。
朝臣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还有身边关系网的吸收情报,做出种种的判断,明朝则是加强了御史在地方的巡视,成为朝廷在地方的耳目,了解地方的形势。
如今有学者们加入的各类社组,在社会各地五花八门的调研,形成的报告,为朝廷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野。
“既然问题是民间商行们带来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利,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所以他们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内阁要与那些商行商议,制定一个章程出来,吸收江淮地区破产作坊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硬性的要求。”
朱高炽吩咐道。
变相的从商人们的钱袋子里掏出利益。
明明只需要十个工人,可当地官府的要求下,必须招收十二个,其中有几个还是当地官府指定的群体,后世有不少的指责。
针对这一现象,商人们的不满能理解,可有的普通人为商人叫屈,就属于搞不清楚状况。
西方各国也有类似的做法,只不过都不如东方的强硬。
毕竟西方的资本家,掌握了权利。
于是内阁黄淮亲自牵头,由工部官员和大明工局的工作人员出面协助,那些在浙江地区开办工厂的商号,并且点名了合记合众等商行。
商人们纷纷叫苦。
朝廷管的越来越细,连他们招工都要管,更过分的是还要分派任务,必须完成招工的数量。
前番的遗产税法,如今的做派,让新兴大商人们非常的不满。
可是谁也不敢挑头反对。
那张家商号的下场,才过去了多久,许多人记忆深刻,那么大的商号,说没就没了,朝廷都没有下场呢,谁敢继续闹事?
再多的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
黄淮结束了会议,回去文华殿后,告诉了朱高炽,自己内心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