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这尼玛是绝命毒师啊!(2 / 2)

“林律师所提供的这个证据并不能直接表明俞教授制造毒品贩毒,只能表示河西市有这么一类吸毒人群而已,证据的力度上存在不足。”

林北点点头。

“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如果我说我能找到制作毒品的实验室和防止和俞教授有关呢?”

此言宛如晴天霹雳一般的轰炸在俞志明身上。

怎......怎么可能?

最后想了想,他肯定是诈自己的,他也看过林律师的一些直播,他最会一手欺诈手段。

通过欺骗被告方当事人,自己暴露出自己犯罪的证据。

“哼,我俞志民堂堂正正做人,这辈子小错犯了一些,但是像这种涉及到毒品国家与群众安全的大事上,我还是分得清的,

你要是有证据,你就说少在那里装神弄鬼,而且你也不可能拿出证据,因为我是清白的,

我要让我的律师起诉你!!”

俞志民这段话说的一正言。

但不少观众都有些动摇。

“是啊,林律师拿了这个证据效力有些不够,仅凭这一点就想要判俞教授死刑恐怕有点难。”

“不过要是真按照林律师所说的,他能够拿出,俞志民制作毒品的实验室是属于他的,那绝对就没跑了。”

“我看俞志民教授这么义正言辞的,说不定他真的没有搞毒品,到时候林律师污蔑罪,肯定名声一落千丈。”

“先别废话了,赶紧认真看吧。”

......

庭审现场林北又拿出几张照片。

照片上显示着几辆超大型面包车。

看到这个面包车,俞志民内心一停。

现场的所有观众都很好奇。

“我操,林律师怎么拿几张面包车的图片出来?”

“难道和这件事情有关?”

“我怎么都想不到面包车能怎么和毒品有关。”

......

林北说道:“这几辆车,就是俞志民在暗中制造毒品的实验室车辆,因为他做事比较小心,所以每一次制造毒品的过程都放在流动的车内,

并且像这种大型的面包车有很多,他们替换的牌照号也很多,所以警察方一直没能追查到他们的线索。”

不少观众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难怪这些技术警察这么难,原来最近罪犯这么狡猾,一辆制毒窝点车的同时,还有好几十辆掩饰的车子,难怪缉毒警察老是抓不到人。

在我说这群毒贩真该死,一个毒贩子背后就意味着有一名缉毒警察牺牲,他们为了毒,什么事情都敢做得出来。”

“这是真的吗?林律师该不会随便拿几辆面包车就当做证据吧。”

“刚刚的证据也是,就这些证据并不能切实的表明,俞志民教授就确切的制造毒品。”

“除非他能明确的指出这些面包车的具体位置。”

“这个我怕是很难喽,毕竟连警察都没办法做到,林律师能做到,而且刚刚好,俞志民就是此次制毒背后的boss?”

......

王权贵趁着这个机会怒怼。

“哼,你出现的这些证据都不够确切,有本事你说出这些车子在哪里,并且说出他与我方当事人俞志民的明确关系,否则这两者不构成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林北内心冷哼,都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承认。

“什么南大人这些车辆都是为了一步给他们制造毒品的实验面包车做掩护,

而他们主体的面包车辆就在俞志民教授家外五公里的森林内,

每一次他要制作毒品的时候,都会到森林里面去,毒品制造完毕之后,由其他的线人将这辆面包车的毒品运输出去,从而达到隐蔽的目的,

每一次毒品制作完毕之后,都会用树林里面的保护色来将汽车做好隐藏,

这也是为什么余教授明明工资收入还不错,却坚持每天开车数10公里前往郊区的理由!!”

此言一出,所有人惊呆了。

“我操,牛逼啊,没想到居然是用这样的手段。”

“我是俞教授的同事,之前就知道这俞教授的家住那么远,他说他年纪大了,希望和大自然接触接触,可以休养生息养老,

我们当时都信了,但是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的人。”

“我真是佩服林律师查找证据的能力,连这个线索都能找到?”

“刚刚这个证据说出来的一刻,附近的警察就已经出动在寻找了,现在应该在寻找当中。”

法庭内多少警官蠢蠢欲动拨打着电话。

同一时间。

当地的警察也都出手了,前往俞志明家中附近的森林内进行查找。

在林北的指示和帮助定位之下,很快就找到了隐藏的车辆。

法庭上和警察进行了视频连麦,当然是有延迟的。

可以看到这辆车被绿色的树叶一般的披风遮住,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就算是在白天,

也很难发现森林里存在着这么一辆面包车。

警察查看了一下车牌号居然是套牌的。

这个车牌早就已经报废了。

可是如今却依旧存在。

而俞志民也扶着额头。

完了,一切都完蛋了!

......

随着法院与前线警官的视频连麦不断的积蓄。

各大专家人马也前往现场。

特别是许多的化学专家。

面包车上有很多细胞培养的仪器和器材。

各种各样的生物仪器以及显微镜。

还有各种玻璃质的化学设备,专门用来提纯的蒸馏瓶等等。

足足20多分钟后。

最前方的科研人员传来报道。

“审判长大人根据我们对前线的调查得知,在面包车内发现了大量的毒品原液,这些毒品的浓度都非常高,

根据我们和缉毒警察的配合和调查,和国内最近刚刚出现的毒品类型,有的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