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2 / 2)

李昉是后汉年间进士,很有学问,由周入宋之后先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与卢多逊当过多年的同僚。太平兴国初年,赵光义曾经想搜集天下史料典籍编纂图书,就安排李昉牵头,领了一大帮子学问大家编书,李昉历经数年,终于编纂完成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三部重要文献。鉴于三部文献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实在太高,而本书的篇幅和本人的水平实在有限,这三部文献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单单讲一下《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一部志怪总集,全书共500卷,分92类,有神仙卷、报应卷、鬼怪卷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莺莺传》直到今天老百姓们都还耳熟能详,我说《莺莺传》大家可能陌生,其实《莺莺传》就是讲渣男张生抛弃原配崔莺莺的故事,后来被演绎加工成为杂居《西厢记》,张生这个渣男被后世一次又一次的拉出来鞭尸。

《太平广记》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到清朝都还非常显着,《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都能看到其中的影子。以至于现在网络文学流行的修仙、玄幻、盗墓等题材的,很多也都借鉴了《太平广记》里的脉络和框架。

大学问家李昉主持编书圆满完成任务后,依然保持谦虚的工作态度,不参与赵普与卢多逊之间的狗咬狗。早在太祖朝卢多逊与赵普就开始互相斗争,赵匡胤曾向李昉询问两人不合之事,李昉回答自己的工作只是拟诏书,编修国书档案,其他事情一概不知。

然而卢多逊这个人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到了太宗朝,也不知道是做同事时候因为李昉没迎合自己对李昉产生不满,还是纯粹的就是看李昉不顺眼,扳倒赵普之后卢多逊居然开始攻击李昉,李昉却一直把卢多逊当做同事和朋友看待从未怀疑过卢多逊。一直到卢多逊因谋反被贬多年以后赵光义谈起卢多逊李昉还在为卢多逊辩解说情,赵光义才把卢多逊多次诽谤李昉的事情告诉他。

身处政治斗争中心的皇帝附近却从不攻击诽谤别人,对人一片赤诚的李昉是个受人尊敬的正人君子,赵光义了解他的性格,应该说李昉来主导这次审讯是能够公平公正的。

然而此次审案却实实在在的审出了个结果,所有的证据来源于卢多逊的自白,卢多逊承认曾托人告诉赵廷美:

愿宫车晏驾,尽力事大王。

而赵廷美也回复卢多逊:

承旨言正会我意,我亦愿宫车早晏驾。

宫车代指皇帝,晏驾就是驾崩的另一种委婉说法。

审案到了这个份儿上,放在宋朝基本上就可以结案了。按照律例判处,两人都是诛九族的罪,由于两人身份实在太过特殊,一个是亲王,一个是首相,判决意见上报赵光义,赵光义思索良久做出决定,将赵廷美贬为西京留守,将卢多逊流放崖州。

先说卢多逊,作为谋反主犯兼赵普的政敌,卢多逊与历代的官员流放途径都不一样,人家是一贬再贬,先贬到京畿地区再贬到其他地区最后贬到偏远地区,卢多逊是直接贬到了最偏远的海南三亚,直接一步到位。宋朝的三亚跟现在的三亚可不一样,现在的三亚那是旅游胜地,碧波蓝天风景宜人房价高的吓人,宋朝的三亚那基本上就是化外之地,州府都是破瓦房,路边走一走只能吹海风看海鸟,加上天气炎热没有空调,人到了这儿也就基本上人生走到头了。

雍熙二年,卢多逊病死在崖州。

赵廷美这边,毕竟亲弟弟血浓于水,赵光义第一步仅仅是把赵廷美贬为西京留守,让赵廷美去洛阳待着去。洛阳不要说宋代,就算是现代也不算什么偏远地区,所以没过几年就又把赵廷美再贬,贬到房州,赵廷美郁郁而终,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死在房州。

赵廷美谋反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没人敢断然否认卢多逊和赵廷美没有过案中的那番对话。可试想,如果谁身边放个类似于特务的人神不知鬼不觉的记录自己的一言一行,那么可能每个人都是罪行累累。

普通人尚且常常骂领导怨组织,况且处于政治核心的国家高级领导干部,毕竟赵廷美年轻得多,于情于理,两人聊两句赵光义过世后的打算也都是人之常情,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可合情合理的事情,不一定合法。

不合法的事情,只要抓住把柄稍微做点文章,就能置人于死地。

赵廷美是赵光义毁掉的第三具骸骨,赵廷美被贬后,赵光义又免去了赵廷美儿子的皇子身份,改称皇侄,仅剩自己的儿子们具有皇子身份。在他终于扫清了皇位的威胁之后,却没有意识到这场悲剧还没有结束,他处心积虑的为自己的儿子谋划了皇位的继承权,灾难却同样降临到了自己的儿子们身上。

收拾完赵廷美之后,赵光义给自己的几个儿子改了名,原本儿子们都是像赵德昭赵德芳那样的德字辈,赵光义把几个儿子改成了元字辈,分别改名为元佐、元佑、元休、元隽和元杰,几个儿子全部加封亲王。

儿子们封王了,赵廷美的生命也基本上走到尽头了。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正月,赵廷美病死在房州。赵光义得到消息之后再一次悲痛不已,流泪惋惜自己不忍心处置赵廷美,而他却还是早早病逝。悲痛过后马上平静下来,从容地告诉身边的宰执们,赵廷美是陈国夫人耿氏所生,不是我亲弟弟。

这话一出,大臣们不淡定了,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个亲兄弟多年以来就是事实,此刻赵光义突然来这么一句,宰执们不敢说话了。看到领导悲伤的情绪,当时已经升任同平章事的李昉足智多谋,对赵光义说,涪陵王(赵廷美被贬之后封为涪陵王)悖逆,普天之下皆知,多亏陛下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这些缘由。

李昉不仅仅官拜宰相,而且是当时顶级的学问家,主持编纂了《太平广记》等传世名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可能不知道赵廷美案的背景和赵廷美的身世。

更何况,他还主持编纂了当时最重要的史料《太祖实录》,如何把赵匡胤写的尽善尽美同时又把赵光义即位的过程洗白,这是个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儿,李昉完成了。

我当皇帝,也喜欢这样的宰相。

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都不在人世了,看上去赵光义的皇位是稳如泰山了。皇位稳了,可情怀还是要有的,幽云十六州了解一下?

上次在高粱河输得那么惨,赵光义可坚决咽不下这口气,准备再找契丹人干一仗,拿回幽云十六州。

可还没等他去找契丹人麻烦,党项人就先来给他添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