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与哥哥赵元佐是同母的亲兄弟,可虽然是同母亲兄弟,母亲李皇后却更喜欢长子赵元佐,对赵恒并没多大兴趣。
要说李皇后这政治觉悟也太差了,儿子赵恒已经被封为皇太子了,这是帝国最正统的接班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太子本身就是一张王牌,甚至胜过任何遗诏。
但李皇后却不这么想,赵光义去世当天,大家都在等着太子即位的时候,李皇后却已经开始筹划安排长子赵元佐即位了。
有意思的是,李皇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拥护赵元佐即位的是一个实力雄厚的政治团伙,这伙人中包括大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和知制诰胡旦。
元佐党看起来寥寥几人平平无奇,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皇后是后宫之首,皇宫的女主人,在皇帝病危期间,皇宫里进不进得去,谁能进得去,那就是皇后说了算,皇位有时就是车位,要靠抢,谁能占得先机谁就有可能抢到皇位。关键时刻如果李皇后封锁消息,把元佐叫来,直接伪造遗诏即位,太子就完了。
王继恩也是个狠角色,这位爷自从平定四川叛乱之后,个人威望直线上升。宋朝的军事制度是枢密院调兵不领兵,大将们领兵不调兵,通俗的讲就是手握军权的将军们都得给我滚到地方上去驻防,中央政府枢密院的大佬们给你调兵遣将,但枢密使枢密副使们不亲自带兵打仗。
有军权的得等着枢密院给他派兵,枢密院领导手里没军权,京师卫戍部队将领级别又太低,所以军方的实权派基本参与不了中央决策,曹彬被贬官之后,军方更是形不成大的政治势力。
但是王继恩就不同了,军功赫赫的王继恩是个实打实的军方实权派,而且,得益于自己特殊的身体构造,他本身还是宫内官,不用到地方上驻防,有兵权的王继恩在开封条件得天独厚,如果他带着兵护送元佐入宫,太子怕是连宫门都看不见就被拿下了。
至道三年,王继恩已经是宣政使兼顺州防御使,已经达到了宦官的顶峰,可他显然是个有追求的宦官,上一次的宫廷政变给他带来了二十多年的荣华富贵、位极人臣,再拥立一位新君,再一次走向人生巅峰,岂不妙哉?
有时候想想,宋朝这帮宦官还是挺有意思的,身残志坚,追求不懈,后来的童贯大公公也是这样。
除了李皇后和王继恩之外,李昌龄也是个重量级人物,李昌龄任职参知政事,位列宰执,有决策权。
胡旦是知制诰,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同样身份重要。以上这个政治集团可以完美的制造一出政变:李皇后提出国家需要年长的国君,建议由元佐即位,李昌龄首先提出赞同,趁着观望的人还没表态召王继恩带兵入宫戒严,胡旦随即拟定诏书,元佐奉诏即位。
而一旦元佐即位,任何人就再无观望的机会,只能效忠新皇,包括太子赵恒。
细思极恐。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赵光义驾崩的当天,阴谋正式上演。
吕端像是有预感,自三月初以来,每天都要到宫里问安,二十九日当天,赵光义已经眼见着不行了,吕端环顾四周,惊恐的发现太子居然不在宫内!
老皇帝驾崩,太子不在宫里,这种情景如同盲人瞎马,随时都有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吕端心急如焚,赶紧在自己的笏板上写下“大渐”,派亲信把笏板送给太子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