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迁经过太宗朝真宗朝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北的庞然大物,不是一支或者几支部队随随便便就能灭掉得了,为了集中力量消灭李继迁,真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宰相张齐贤出马。
西北大小军镇林林总总十几个,单独的军镇无法与李继迁抗衡,必须团结起来,而普通的中央官员来了大家都不服管,恐怕不仅团结不了军队反而会带来不利影响。可张齐贤不一样了,张齐贤是个标准的出将入相的官员,打仗治国都是一把好手,有战功,威望还高,张齐贤来西北,能压得住阵脚。
兜兜转转几十年,张齐贤又来到了边疆。
不过对于张齐贤来说可能并非坏事,中央政府并非适合他的地方,由于路子野、太豪放,张齐贤做事颇有些江湖混子的味道,上一次太宗朝端拱四年,张齐贤与李沆同朝为相,张齐贤还是李沆的领导,帮李沆安排了两个亲信。结果这事儿让赵光义知道了,怒斥了两个宰相任人唯亲胡搞瞎搞,张齐贤为了兄弟义气自己扛下来给皇上认错,结果被免了职。
张齐贤为了李沆两肋插刀,李沆可不一定就领情。真宗即位之后,两人同为同平章事,二人并相,张齐贤不再是李沆的领导,李沆对张齐贤逐渐不再买账,加上自己还是真宗当太子时的老师身份特殊,两人政见分歧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大。
咸平三年十一月,张齐贤江湖作风再次爆发,朝廷举行朝会,君臣上下都坐定了之后,张齐贤一身酒气的走了进来,撞撞跌跌几次差点摔倒。在这么庄重严肃的场合“喝多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张齐贤很快被罢免了同平章事的相位。
回家歇了大半年,西北局势越来越恶化,朝廷需要一个懂军事的大佬到西北坐镇,张齐贤出山了。
回到了西北边疆,张齐贤很兴奋,李继迁很不爽,张齐贤的大名他是听说过的,搞不清楚张齐贤实力之前,他不太敢轻举妄动。
不过张齐贤也没让李继迁等太久,他到任之后,李继迁突然发现不对劲儿,西南面的番邦开始不听话了。
原来张齐贤到了之后就开始联络党项西南的诸部,共同对付李继迁,大宋是天朝上国,宰相亲自笼络人心,几个番部都很识趣,不再听李继迁调遣,这其中尤以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实力最强,在张齐贤的策动下也归附宋朝。
潘罗支倒向宋朝给李继迁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麻烦,那就是马匹不够用了,潘罗支的地盘上产马,现在不卖给李继迁了,李继迁的骑兵眼看着就要退化成步兵,焦虑的很。
可焦虑归焦虑,张齐贤不鸟他,他又不敢贸然去打张齐贤,只能在漠北的草原上干着急。
按照当时的状况,稍微耗一段时间就可以主动进攻李继迁了,可张齐贤就是没机会,因为他只有两万兵力。
听起来似乎挺魔幻,北宋西北十二州经略张齐贤大人却真的只有两万兵力,因为其他军镇的兵力都在防御辽国,能抽的出来的也就这两万人了。
为了彻底消灭李继迁,张齐贤向朝廷求援,建议调江淮一带的兵力到西北补充军队,可报告打上去,一直毫无反应,就这样到了咸平四年十二月,张齐贤要的援兵没来,朝廷的调令却来了。
张齐贤被免去西北十二州经略一职,改任永兴军节度使。
有史籍记载是真宗忌惮张齐贤权力过大、掌兵太多威胁中央,真实的历史真相已不可考,但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在关键时刻张齐贤被调离,李继迁喘了一口气。
咸平五年三月,坚持了一年多的灵州城被李继迁攻陷,城陷之前,北宋派去的多支援军都被李继迁击败,原因很简单,李继迁围城大军是5万精骑,托了宋军运输队的福,抢来的粮食管饱够吃,而北宋这边呢?
张齐贤留下的2万军队没增员一人。
其他将领的部队那是防备辽国的,谁也别想征调。
说是宋真宗懒政也好没,说他无能也好,反正灵州是丢了。灵州城失陷之前,守将裴济急的向朝廷多次求援都求不来,最后把手指刺破写血书给朝廷求援,最终援军都没能到达灵州。
裴济调任灵州守将两年,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强城防,城陷之后不肯投降李继迁,拼死抵抗夏军战死沙场。
这样有能力有作为的英雄,死的让人惋惜。
干掉了宋军,拿下了灵州,李继迁顿时觉得人生走上了一个小巅峰,他把灵州改名为西平府,在城中立起了宗庙设置了百官,西夏王朝的雏形诞生了。
李继迁春风得意,真宗实在不堪北面同时跟辽夏两家开战,为了解决西夏问题,他想了个好办法--割地。
我真是气的半死。
李继迁建都西平府之后,北宋朝廷派来两名使者,任务是与李继迁方面进行和谈,为了争取和平,北宋提出割让西北的夏、银、绥、宥、静五州给西夏。
幸福来得太突然,李继迁大大方方的笑纳了西北五州,实力大增,从此李继迁不再是一个游击队长,而是实打实的一方强有力的政治军事力量,北宋这招资敌养寇我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
谁出卖国土,谁就是卖国贼。
一味退让的真宗没有盼来他想要的结果,咸平五年四月,辽军再一次南侵,宋辽两军在望都(今河北望都县)大战,宋军战败,辽军大肆劫掠之后扬长而去。六月,就在北宋割让西北五州给西夏之后,李继迁再一次率军攻打麟州,守军英勇抵抗,李继迁没能得逞。
辽国和西夏无休无止的侵扰让真宗疲惫不堪,而当时对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是打是和?如果是打该怎么打?如果是和该怎么和?朝中始终没能形成统一意见。
当时的朝中,吕端已经病逝,懂军事的张齐贤被撵出了中枢,三位宰相分别是老宰相吕蒙正、向敏中和李沆。吕蒙正年事已高,李沆虽是真宗的老师,政治上却是推行黄老之治,讲究“修文徳来远人”这种虚无缥缈的主义。就剩个向敏中,向敏中是历经了枢密直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多个官职才提拔上来的宰相,懂军事懂政治,该是真宗重点仰仗的对象。
真宗需要宰相们的鼎力支持,而宰相们呢?却给真宗来了个黑色幽默。
咸平五年冬天,一个叫薛安上的人向官府告状,说自己的后妈,寡妇柴氏带着家产要嫁给前宰相张齐贤,这是转移家产,自己坚决不答应,可柴氏又非要嫁,请官府给个公道。
薛安上的父亲叫薛惟吉,死的早,薛惟吉的父亲叫薛居正,嗯,前朝宰相。
开封府一接到这桩案子全体官员都头大,这一个寡妇牵涉到了两个宰相,官员们不敢做主了,只好把案子上报给皇上。
真宗的人生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着这个原则,他单独安排了官员审理柴氏,本以为差不多得了,两边都安慰安慰意思意思把事儿解决了,结果柴氏可不买朝廷的账,所述口供与薛安上完全不一样。
眼看着柴氏不肯善罢甘休,真宗只好安排御史来审理此案,柴氏虽然是个寡妇,战斗力却让人联想起黑寡妇斯嘉丽,战斗力极强,御史一接手好像让她得到了某种鼓励,居然去敲响了登闻鼓。
登闻鼓是什么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本来想着悄悄解决,结果造成了公众事件。真宗无奈,这女人实在太彪悍,于是安排御史务必要仔细审理。
御史审理的结果:宰相向敏中花低价买下薛家旧宅,又曾向柴寡妇求婚,柴寡妇不答应,向敏中恼羞成怒,遂指使薛安上诬告柴寡妇。
真宗把向敏中叫来问话,向敏中解释道,自己老婆刚刚去世,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再娶?自己从来没曾向柴寡妇求婚。
真宗相信向敏中,不再过问案件,可柴寡妇实在是战斗力极强,告状上瘾,再一次敲响登闻鼓。
虽然宋朝是古代王朝不像现在一样,有个热点事件搞得全国都沸沸扬扬,可皇帝毕竟还是要脸的,登闻鼓一次又一次的被同一个人敲响,这皇帝的老脸,朝廷的尊严还往哪儿搁?
真宗下令御史台亲自审理,必须审出个结果来。
御史台就是不一样,甫一审理就审出了向敏中强行购买薛家祖宅的事实。
薛居正死后,为了让薛家后人能有个正常的生活保障,宋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宋真宗的这番好意,朝臣大多是知道的,当朝宰相向敏中却违旨私购薛家祖宅,这让真宗非常不爽。
鼓破万人捶,树倒猢狲散,盐铁使王嗣宗一向跟向敏中不好,这时也跳出来揭露,说向敏中近来议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真宗一听更是生气,你不是刚还号称老婆刚死不考虑娶妻吗?当宰相就这么说一套做一套吗?你向柴寡妇求婚怕也是真的吧。
别慌,这个大瓜还没吃完。
御史台继续审理,发现柴氏之所以如此固执地一再上告,原来,是有人在背后指使。薛惟吉遗孀柴氏状告向敏中及薛安上,是张齐贤的儿子、时任太子中舍张宗诲教的。进一步审问柴氏的心腹仆人,还发现她埋藏了金贝财宝约两万缗。
一个寡妇,居然带出了三个宰相,两个还是本朝宰相,真宗的脸面都没处搁了,轻易不处理人的真宗忍无可忍,下令把涉案的一干人等全部依法处理。
向敏中被罢相,张齐贤和儿子被贬官,至于柴寡妇,罚款并赎回薛家祖宅。
这个柴寡妇,和搅了半天,搞得两个宰相都结束了政治生涯,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图个啥呢?
经过了这么一折腾,真宗已经被恶心坏了,他就不明白了,这帮宰相们都搞的什么名堂,不是装白莲花就是丢人现眼,没一个靠得住的。
这时候,他需要一个有魄力、能力强、敢担当的宰相。
真宗想起了寇准。
不过很奇怪的是,从至道三年到咸平五年这五年里,寇准却没在中央政府。
一切都要从赵光义活着的时候说起,寇准第一次被免职又起复任职参知政事之后,由于吕端大事儿小事儿都让着他,寇准在朝中越来越独断专行。
至道二年的春天,赵光义率文武百官搞了一次郊祀,古人重礼,如此大型礼仪结束之后,按照制度要给百官升官加薪,这种大事当然也是寇准亲自主持。吏部把拟定的升职人员名单报到寇准那里,寇准一看,发现一个人:冯拯。
冯拯是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由于当初在拥立赵元僖为太子之事中站错了队,公开支持册封赵元僖为太子惹得赵光义不爽,被贬到了地方上。
冯拯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可政治抱负太强、表现得太过,就会惹的人不舒服,寇准就看冯拯很不舒服。
就任参知政事之后,寇准开始蓄意打击,不但阻止了赵光义想召回冯拯的打算,还把冯拯多次贬谪。
北宋对官员的处罚讲究一贬再贬,从来都不会一口气儿给你贬到位,贬的越多说明朝廷收拾的越狠。寇准这种行为挺不地道的,冯拯虽然惹得赵光义不高兴,可人家皇上都已经不再计较要把冯拯召回来了,你寇准何必挡人家呢?
冯拯很郁闷却也没办法,毕竟自己不在京城,只能被动的接受安排,寇准欺负自己只能忍着。
这次郊祀提拔的名单是朝廷备案的,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漏掉,但寇准还是搞了冯拯一把,他把按照制度应该给冯拯升的职打了个折扣,再一次恶心了冯拯一把。
冯拯这次忍不下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压我,这次如此重大的郊祀加恩还挤兑我,我跟你拼了。
冯拯向朝廷公开上书弹劾寇准,罪名是擅权乱政,打击异己。
其实冯拯这次的上书对于寇准威胁并不大,因为他的上书不仅喷了寇准,还把首相吕端、参知政事张洎(就是南唐顺走李煜脸盆那个货)都一起喷了一顿,说吕端张洎都是寇准的傀儡。
赵光义看到奏章后,发现了一个问题,朝中成了寇准大权独揽了。
这是赵光义不能容忍的。
赵光义立即下令召寇准入宫,说明冯拯所奏之事,寇准来了之后向赵光义汇报,这任职决定都是我们政事堂共同决策的,也是经过吕端张洎同意才签发的。赵光义看看朝上的吕端张洎,出乎意料的,两人都没有为寇准辩解,问话不欢而散。
第二天,寇准把政事堂签发命令的文书找了出来,来到朝堂上,准备详细的给皇上解释解释冯拯奏章的是非曲直,可话还没说几句,赵光义就打断了他,怒斥道,麻雀老鼠这种小动物还能通人性呢,你就一点儿人性都不通吗?
赵光义再一次对寇准失望,至道二年七月,寇准被免职,贬到了邓州。
真宗其实是知道寇准的能力的,当初自己即位,寇准怎么说也是自己的支持者,咸平二年真宗到了大名府的时候就下旨召寇准回朝中,代管开封府。咸平六年,面对岌岌可危的军事形势和朝中老宰相们的不作为,真宗进一步把寇准提拔到三司使的位置上,参与朝中一些政务决策。
三司使是主管户部、盐铁、度支的领导岗位,在寇准之前,由于该岗位掌握财权过大,前任三司使曾发生过极为恶劣的腐败案件,赵光义撤销了三司使,改为户部、盐铁、度支三个部门各自单独接受中央领导。但真宗懒,不愿再辛辛苦苦听汇报做决策,精明强干的寇准来重新领导三司正是最合适的安排。
回到中央的这四五年来,寇准出乎意料的低调,代管开封府时就是兢兢业业治理首都,就任三司使的时候同样不辞劳苦治理三司,前朝曾经发生过重大腐败案的三司在寇准的治理下居然井井有条,北宋帝国的财务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一年三司使的平稳履职,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寇准再一次拜相,跨越参知政事直升为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