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四月某一天,繁忙的开封城街头突然出现一老一少两人,一路走一路聚众演讲,吸引了大批吃瓜群众围观,颇有些街头艺人的风范。
只是这二位演讲的主题实在太过惊悚:我,流落民间的皇子。
宋朝时候可不兴霸道总裁影视剧,两人也不是说书的,而是真的在向老百姓介绍自己的身世,年轻人叫冷青,号称自己是仁宗流落民间的皇子,当年自己母亲曾经在宫中伺候仁宗,后来宫中失火,部分宫殿重修,不需要那么多宫女了于是就遣散了一部分宫女,冷青母亲因此离开,回到家中发现自己已经怀孕,经过十月怀胎生下冷青。后来母亲年岁渐高,病逝前告诉冷青是皇子。年长人叫全大道,是个和尚,冷青母亲病逝后生活无处着落只好流浪,全大道好心收留了他,得知他是当今皇子后愿意常伴左右侍奉,现在跟随皇子来到京城面见圣上认祖归宗。
仁宗时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之前最后一个小儿子夭折已经过去近十年,如果年轻人真的是仁宗儿子,那么他将是大宋王朝毫无争议的皇位继承人。围观群众越聚越多,消息传到了衙门里,当时的开封府知府叫钱明逸,钱明逸这个人能力很差,之前是靠着政治投机依附吕夷简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庆历改革时在朝中唱反调弹劾范仲淹富弼,后来庆历改革失败,范仲淹等人遭贬,钱明逸再次投机成功,出任开封府知府。
有些人就是在朝廷写奏疏弹劾当喷子一流,到了地方当一把手需要杀伐决断就不行了,归根到底还是能力有限,根本就是个脓包。
脓包钱明逸听说有人自称皇子顿感兹事体大,赶紧叫人把俩人带回衙门审问,人来了一进衙门,冷青一声大喝,钱明逸安敢不起!
也不知道是不是冷青身上真的有帝王之气,坐在桌子后面的钱明逸大人不自觉的就站了起来,他这一站起来旁边的推官都惊呆了,这案子还没审呢领导咋被对面给唬住了,赶紧提醒他坐下审问。
钱明逸这才想起来自己是主审官,回了回神儿,问冷青自称皇子有何证据,冷青便把街头演讲的说辞又说了一遍,完了又拿出来一件龙凤肚兜,说这就是自己身为皇子的证据。
龙凤肚兜是皇家专用衣物,按照宫廷制度,每位宫女在侍寝之后都会受赐一件龙凤肚兜作为纪念品。经过专业鉴定对比,冷青所持龙凤肚兜是真货。
可仅仅一件龙凤肚兜也很难说明冷青就是皇子,钱明逸又问冷青和全大道二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能佐证冷青是皇子的。
冷青说不上来,于是开始喃喃自语,而后开始像精神病一样大喊大叫,钱明逸只好安排先行关押。
有皇子的证据但又证据不足,让出示别的证据对方就开始发狂,这案子实在难判,钱明逸无从下手,最后以精神不正常的名义判处将冷青和全大道遣送到汝州统一安置。
牵涉到真假皇子,关系实在太大了,仁宗自己前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如果这个皇子是真的那么无异于天降大礼。钱明逸的判决上报中央后,仁宗召集朝议,最后决定无论冷青是否真皇子,必须一查到底,把真相查出来。
彻查案件,官场混子钱明逸显然是胜任不了的,经过深思熟虑,仁宗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谏官包拯。
谏官包拯不是个普通官员,而是仁宗朝当时的官场明星。
包拯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人,天圣五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建昌(今江西永修县)知县。本来高中进士步入仕途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包拯父母年纪大了难以跟随包拯赴任,包拯又不愿离开父母,于是他就辞官不受继续待在庐州老家伺候父母。再后来,父母相继病逝,朝廷召包拯进京听候调遣,但是包拯以守孝为名,继续待在老家,分别给父母守孝三年直到守孝期满,景佑四年,三十八岁的包拯才启程进京。
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多么黄金的人生,包拯全部用来给父母尽孝,虽说古代封建社会注重孝道,但牺牲自己仕途为父母尽孝的毕竟是少数,更何况这孝道守了十年。
孝顺的包拯被朝廷委派到天长(今安徽天长市)做知县,遇上了一桩棘手的案子。当地一名百姓来告状,说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请衙门做主找到罪犯。
牛要是被割了舌头就没办法吃草,久而久之就会饿死。牛主人为了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牛宰了吃肉,还得早点儿宰,宰晚了牛饿瘦了损失更大。可依照宋律,牛是生产工具,不能轻易宰杀,普通百姓擅自宰牛那是犯罪要被判充军。
包拯想了想告诉牛主人,让他回去尽管把牛宰了吃肉。
牛主人懂法,知道擅自宰牛违法,向包拯表示不敢宰牛。包拯却成竹在胸对牛主人说,此事悄悄行事切勿声张,一切后果由包拯承担。
牛主人满腹疑惑的回去,按照包拯的要求宰了牛,也没告诉别人。没过几天,有人来衙门状告牛主人擅自再杀耕牛,包拯二话不说直接让衙役把告状的拿下,问对方为什么割牛舌?
告状人装糊涂,说不知道什么割牛舌。
包拯接着问他怎么会知道牛主人宰牛?
告状人说自己亲自到牛主人家查看了,发现牛被宰了才知道。
包拯又问好端端的为什么跑去牛主人家看人家有没有宰牛?
告状人回答不上来了,包拯替他说,就是因为他把人家牛舌割掉,牛主人为了减少损失无奈之下只能宰牛,而等他看到牛主人宰牛之后跑来告状,就是想诬陷牛主人。
这下子,告状的彻底泄气了,一五一十全招了,跟包拯的推断分毫不差,最后判告状人挨了板子,并且要全部赔偿牛主人损失。
三年知县任期很快结束,按照制度,进士任职地方结束后要进京述职,政绩合格的是要提拔的。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包拯进京述职,受到仁宗褒奖,当时包拯住的旅馆离当朝宰相吕夷简家非常近,吕夷简很欣赏包拯但碍于面子又不好主动去找包拯,于是包拯面完圣之后就等在家里,以为包拯住的这么近一定会亲自来拜会拜会自己。可吕夷简左等右等,等到最后也没等到包拯,派家仆去打听,原来包拯已经出发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赴任了。
吕夷简虽然对包拯不太熟,但包拯对吕夷简可太熟了,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大佬跟吕夷简斗法的事迹在北宋政坛广为人知,包拯没兴趣依附吕夷简,做官嘛,坦坦荡荡,大公无私。
包拯第二次赴任的端州在当时是个非常有名气的地方,因为盛产一种奢侈品“端砚”。端砚是砚台的一种,古时候读书人写字需要研磨,研磨肯定要有砚台,而端砚就是砚台中的极品,相传端砚手感特别好,研出来的墨均匀书写流畅。其实到今天端砚也很受追捧,只不过现在写书法的多用现成墨汁,研磨的少了,更多的是小圈子爱好而已。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东西有时候往往不一定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厄运,端州的端砚,辽东的海东青,都没能造福当地百姓,反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