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学士(2 / 2)

但见惯了风风雨雨的苏轼已经不介意了,岭南条件再艰苦,难道比御史台大狱里的条件还艰苦不成?

苏轼平静的踏上了南迁之路,然而刚走到一半,朝廷的命令又来了,英州不够远,再贬到惠州。

惠州就是今天的广东惠州市,今天的惠州紧靠深圳享受大湾区的经济红利,发展的有模有样。可宋代的惠州那就是个偏远地区,比英州还更偏远,更苦。

没关系,苏轼奉召前行,岭南的路,总有走完的一天。

元佑元年十二月,经过数月长途跋涉,苏轼终于来到了贬谪地惠州,史书记载,苏轼乘船到达惠州的那一天,码头上人山人海,当地他的百姓夹道相迎。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苏轼,你北宋朝廷不喜欢,你算老几?

热情的老百姓深深的感动了苏轼,也使得他在惠州当地有了一份归属感。宋代的惠州毕竟经济落后,没什么租售房子的渠道,苏轼到任之后没地方住,当地官员就把他安排在官方驿馆,没想到很快被朝廷得知,责令苏轼搬出驿馆自行住宿。

万般无奈之下的苏轼只好搬出驿馆,到附近一处寺庙居住,生活虽苦,却没有击垮苏轼的精神,反而更让他乐观豁达。

当时他的官衔只剩下一个节度副使,俸禄微薄,苏轼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喜欢吃好的,惠州当地养羊市场上经常卖羊肉,苏轼买不起大块儿的羊肉,只好等下午市场快收摊儿时去买剩下的羊脊椎骨。

羊骨头买回家之后用酒浸泡、撒上盐、放在小火上烤一烤,羊油滋滋作响,用竹签剃着肉一边吃着一边就着小酒喝着,啊,这肉真是香,这酒真是美。

苏轼后来给弟弟苏辙写信说,我给你介绍一种绝顶美食,羊脊椎骨经过加工之后味道鲜美,吃起来何其快哉。

苏轼是个美食家,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很多饭店至今都在做,可我觉得这羊蝎子,最美味。

好景再次不长,谪居惠州的苏轼再次遭到贬谪,绍圣四年二月,朝廷再次将苏轼从惠州贬谪到海南儋州,这一次真的是到了国家最南端了,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迫再次踏上贬谪之路。

来到海南的苏轼没有闲着,他发现当地教育事业落后,百姓很多读不上书,于是便开设学堂,给当地年轻人讲学。在苏轼的号召下,当地短时间内迅速掀起一阵求学热,后来苏轼在海南教过的学生中甚至还有一位考中举人。

在今天的海南儋州,还保留有当年苏轼讲学的东坡书院,如果大家有机会路过儋州,不妨去参观参观,怀念一下教书育人的苏学士。

在海南谪居三年后,朝廷大赦,苏轼得以北上回乡,常年的水土不服加上归途的舟车劳动,年迈的苏轼终于一病不起,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这一生,走过很多路,写过很多诗,也做过很多官,综合苏轼的官场生涯来看,他做地方官时的成就远强于他做京官的成就,给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儿,无论走到哪儿都有百姓念他的好。

但即便是这样,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远超政治上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三苏、苏黄米蔡等等,苏轼头衔无数。他的诗文风格多变题材丰富,有豪放的有婉约的有豁达的有悲切的,每一篇都是好文,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全文背诵。

我在苏轼的诗文宝库里找到这样一篇作品:

苏轼好友王巩曾因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元丰六年王巩获准回京,北返途中路过黄州探望苏轼。

老伙计相见两人都很高兴,晚上喝了少不酒,王巩有个丫鬟叫柔奴,给苏轼倒酒的时候苏轼问她一大家子人在岭南时所见的风土人情,漂泊在外是否委屈,没想到柔奴却跟苏轼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为感慨,联想起自己的漂泊生涯,做了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生漂泊何足惧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