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陆游(2 / 2)

杨沂中是赵构的老伙计了,论资历杨沂中跟南宋“中兴四将”资历都差不多,打过金兵打过伪齐,一辈子打了无数场仗,可谓战功赫赫。虽然跟岳飞韩世忠相比还差得远,但到了绍兴年间先是岳飞被害后来韩世忠病逝,南宋当时能拎的出来的名将除了刘锜吴璘,也就剩个杨沂中了。

陆游是主战派,杨沂中又是曾经多次与金军血战的名将,正常来讲陆游尊重他还来不及,怎么会弹劾他呢?这就要从杨沂中的行事风格讲起。

杨沂中与其他名将最大的区别就是特别会来事儿,赵构有个心病,就是怕武将会犯上作乱,当年苗刘兵变差点要了赵构的命,后来还间接的还得赵构独子受到惊吓夭折,所以赵构非常忌惮武将。

可国难当头,穷凶极恶的金兵追了过来,士大夫们又不能拿着刀枪上战场杀敌,想保住江山社稷还得靠武将,赵构还是给了武将们应有的支持。时间久了,人精赵构误导一个道理:武将不可靠,但如果武将都成为我个人的心腹,那不就可靠了吗?

抱着这种想法,有宋一代在赵构朝出现了非常另类的一幕:在外领兵一方的诸将们经常要到临安去述职,不仅仅江淮战场的岳飞等人要述职,就连远在吴家兄弟也要到临安去给赵构述职,吴阶去世早没去成,后来吴璘就专程去了临安面见过赵构。

多跟领导见见面,汇报汇报工作,拉拉感情,领导也放心,自己也安心。武将们都与赵构保持着这种默契,这其中有个人把默契做到了极致,作战时奋勇杀敌,平时就待在赵构身边充当卫戍军长,这个人就是杨沂中。

又能打,又忠心,为人处世还特别招人待见,杨沂中在南宋官场上混的如鱼得水,绍兴年间先后升任少傅、少师,虽然官做得大,杨沂中却深知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为人很低调,轻易不得罪人。

千里做官只为财,低调做官的杨沂中发起财来可是一点儿都不低调,为官多年杨沂中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聚敛了大量钱财,在临安城外的凤山建起了超级豪华的府邸,里面亭台楼阁美轮美奂,耗费了将近十年才造好。在老家楚州当地占了良田三万多亩,并且还拥有大大小小酒坊二十多座,富可敌国。

凭借皇帝的宠信就可以趁机敛财,这可不行,但杨沂中是赵构几十年来的宠臣,平时与朝中其他臣僚关系维护的也好,一向稳如泰山。

也合着杨沂中倒霉,陆游的弹劾一针见血,打破了原先一团和气的局面,在陆游上疏之后,又有好几位谏官上疏弹劾杨沂中,多数都与个人经济问题有关,赵构见实在没办法护短了,只好将杨沂中免职。

斗倒了朝中权臣兼宠臣,陆游以为自己终于遇上了能虚心纳谏的明君,可没过多久就被朝廷以“论事不合”为由贬官,只好回山阴老家赋闲。

失落的陆游没有等待太久,绍兴三十二年赵构禅位。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意欲北伐,大力重用主战派,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陆游再次被起用,回朝担任了枢密院编修。

回朝之初的陆游对孝宗是充满期待的,新皇登基一派新气象,主张派元老张浚也回到朝中,北伐事宜逐渐被提上日程,一切都在向陆游期待的方向发展。可没过多久陆游发现,这新即位的孝宗皇帝有点儿享乐主义,现在中原未定大事未成,得给皇帝敲个警钟提提醒。

说起孝宗的享乐主义,其实是有些求全责备了,孝宗做皇子的时候就克勤克俭,从来不搞骄奢淫逸那套,否则也不会成为赵构认可的接班人。后来即位了,也没敢由俭入奢,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只不过有时候处理朝政比较辛苦,晚上会召潜邸旧臣来皇宫小酒小菜聚一聚,聊聊天儿放松放松。

皇帝业余时间稍微放松一下也不是什么问题,可孝宗找来陪自己放松的人中有两个问题比较大,一个是龙大渊另一个是曾觌。

龙大渊和曾觌二人都是孝宗的潜邸旧臣,孝宗即位后凭借关系户身份直接入朝步步升迁,深受孝宗信任。

对于普通的士大夫群体而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对于皇帝亲信而言正好反过来,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平心而论,龙大渊和曾觌也没有作恶多端,只不过是按照孝宗吩咐做事,孝宗让参与朝政那就参与朝政,让进宫吃饭那就进宫吃饭,至于批评教育孝宗日常言行、督促孝宗起兵北伐之类的事情,那不是亲信该操心的。

亲信不操心陆游操心,见龙大渊曾觌二人天天跟孝宗混在一起,陆游就给自己的上司时任副枢相的张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害怕孝宗因为不思进取荒废朝政。

张焘是个直臣,听完陆游的担心之后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进宫面圣,说龙大渊曾觌这两人结党营私扰乱朝政,陛下想要振兴大宋还是要亲贤远佞,离这两人远点儿。

啥叫直臣,直臣就是有话就说,也是你说什么话别人都能猜得出你的心思。伺候了那么多年赵构,孝宗早就锻炼的心思缜密,以上一番话根本就不是张焘说得出来的,于是根本不回应张焘的劝谏而是反问张焘,这番话是谁给你说的?

张焘脱口而出,陆游。

虽然很惨,但不知道为啥,写到这里总想笑。

被直肠子领导一句话抖了出来,陆游的京官生涯结束了,被贬官到了建康府做通判。

因为北伐的共同志向,陆游与张浚颇有私交。建康通判任上没能做多久,陆游就又因隆兴北伐失败而受到牵连,张浚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陆游因支持张浚也被免职,从隆兴二年开始陆游再次赋闲在家。

是金子总要发光,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奉诏前往夔州任通判,接着两年后宣抚使王炎入蜀,邀请陆游到蜀中做幕僚,共谋北伐大事,陆游欣然赴约,来到了四川。

在四川的不长时间里,陆游发现当地宋军一个问题:名将吴璘的儿子吴挺是当时的宋军主帅,此人骄纵不法,在军中胡作非为,甚至多次闹出人命来。陆游就给王炎建议说,吴挺太过骄横不服管,不如改用吴阶儿子吴拱来统率四川宋军。

吴挺虽然骄横,但打起仗来非常凶狠,王炎不愿换将,陆游见劝不动领导只好作罢,只是在最后提醒了王炎,在这样下去,吴挺将不可驾驭。

陆游的预言对了一半,确实后来不可驾驭了,但不是吴挺,而是吴挺的儿子吴曦。

既然到了四川肯定不能老待在后方,为了了解前线敌情,陆游跟随王炎来到了大散关。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前线敌我对比和宋金两国形势后,陆游写出了分析文章《平戎策》,文章指出要想在川陕战场取得胜利,就必须先攻占陇右,接着从陇右和大散关两个方向攻取长安,接着以长安为战略中心策应江淮战场宋军北上收复河南。

分析的很有道理,很像隆中对里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对付曹魏,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可就当陆游在为北伐大计不断推演不断假设的时候,朝廷一纸令下,召王炎回朝了。

王炎一走,意味着朝廷在四川的这路北伐路线暂时搁置,陆游也被调到了后方的成都府担任闲职。心灰意冷的他就像很多武侠剧里的男主角一样,开始纵酒为乐,因为整天醉醺醺的,同事们朋友们常常劝他,喝酒伤身,少喝点儿,都被他一一拒绝,后来更是自称“放翁”-放纵的老翁,这辈子就是要纵酒不死不休,大家都别来劝我了。

在四川的这些年,陆游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特别是关于酒的。《剑南诗稿》里有咏酒诗、饮酒诗、醉酒诗,要什么酒有什么酒。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为什么我终日沉湎饮酒?因为我对中原故土爱得深沉却又爱而不得。

由于终日酗酒不理公务,有关部门终于看不过去了,淳熙二年,陆游因“不拘礼法,燕饮颓放”遭罢官,只留了个提举桐柏山崇道观的虚职。

国家不幸诗家幸,北伐中原无望给陆游带来了无数创作源泉,渐渐地,南宋全国到处流传着陆游的爱国诗词,所有人都知道陆游的大名。陆游的声名鹊起使得朝廷也开始重视起来,如此一位爱国官员长期闲置不用,是不是有点儿不合适?

孝宗很重视民意,既然陆游有这么好的名声就算暂时无力北伐也不能埋没,于是淳熙五年孝宗召陆游赴临安述职,后任命他为福州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封建社会茶盐专卖,都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管理茶盐的工作是肥差,里面油水儿极大,但陆游对钱财并不感兴趣,第二年转任江西期间因为遇到水灾,陆游因为擅自开仓赈灾又被朝廷罢免。

此后,虽然也陆陆续续入朝为官,但陆游始终跟孝宗不对付,也许在陆游的脑海里孝宗始终应该是那个即位之初一心恢复中原的伟大君王,而淳熙年间的孝宗却始终缺了那么点儿气魄。来来回回多次,陆游与孝宗都对彼此失去了耐心,淳熙十三年十一月,陆游在编修《高宗实录》期间再次因上疏备战遭到弹劾,罢官离朝,此后便一直赋闲在家,终孝宗一朝再无起复。

孝宗一朝得不到重用,到了光宗朝就更不用想了,光宗这个不孝皇帝连自己亲爹都不管不问,又会对治理国家、勤政爱民、北伐中原这些宏图大业有什么兴趣?终光宗朝,陆游依然赋闲,无所作为。

春去秋来,庙堂上的皇帝换了又换,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垂垂老矣,嘉泰二年,韩侂胄派人召陆游回朝编修《孝宗实录》,为了确保陆游同意回朝任职,韩侂胄专门交代使者告诉陆游,大宋即将北伐。

没有任何犹豫,陆游再次出仕回到临安,无论结局是胜是败,他一定要亲眼目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