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正值用人之际,宣宗却自毁长城诛杀名将,在后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在当时的宣宗看来,大金国人才济济,少一个仆散安贞根本不足为虑,反倒是除掉仆散安贞能防止他在朝中坐大,避免以后威胁自己儿子即位。
兴定五年,宣宗已经五十九岁了,必须得考虑到自己身后太子接班的问题了,太子完颜守绪任枢密使、荆王完颜守纯任平章政事,两个儿子都兼任宰执,原本是想让儿子来拱卫皇权。可两个做了宰执的儿子凭借着太子和亲王身份的加持,分别在身边聚集起各自的政治势力,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宣宗本人。
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二月,缺钱少粮的大金为了自救再一次伐宋,由于国力实在无法支撑起全面战争,朝廷派元帅右监军完颜讹可和签书枢密院事时全二人率军进攻淮西重镇泗州,名为伐宋实为抢劫。
南宋当时的战略也挺有意思,在边境地带防守弹性十足,一般来说都会设一段“缓冲区”,也就是虽然名义上是南宋疆土,但基本不做防守,金军真是打过来了那么就各城龟缩,等你自己退兵。此次完颜讹可南下也是一样,金军在连下泗州、高塘、固始等地,进展非常顺利,到了五月已经抵达淮河沿岸。
到了淮河岸边,金军内部发生分歧,主帅完颜讹可想乘胜进军进入淮西腹地,时全却认为已经深入宋境不如见好就收,抓紧时间把所占地盘的钱粮搜刮了再说。
完颜讹可虽是主帅但毕竟长期领兵在外,在朝中说不上话,而时全就不一样了,签书枢密院事就是枢密院三、四把手,专门管这帮统兵大将,人家不来军中也就算了,一旦到了军中不管担任什么职务那都是领导,得敬着。
五月份正是淮河沿岸收麦的时节,时全想让大军抢收麦子抓紧回国,但完颜讹可手下这帮人又十分想接着打,于是就想了个法子,矫诏传令三军就在淮南之地收麦,收完麦子大家班师回朝。
保住到手战果、杜绝孤军深入原本是个十拿九稳的决策,时全以朝廷诏书之名号令三军大家也不敢有意见,只得乖乖抓紧收麦子。可时全忘了一件事,农历五月份正是江南的黄梅天,连日的大雨之下淮河水暴涨,就在金军汗流浃背忙着收麦子的时候,宋军趁夜杀到,把金军杀了个措手不及,金军慌乱之下拼命向北溃逃,但宋军水师在密布的河道中来回纵横,将金军退兵路上渡桥毁掉,有在半路截击逃兵,金军被杀、被踩踏、淹死的不计其数,完颜讹可和时全好不容易找了数艘轻舟逃回开封。
胜仗达成了败仗,追查下来还是因为时全矫诏才导致大军收麦贻误战机,宣宗大怒,当时就要砍了时全,时全也很委屈,百般为自己申辩,申辩的焦点就在是否“矫诏”。
时全以签书枢密院事的身份随军,本身就代表了朝廷,是朝廷与金军前线的传声筒,从开封带到前线的不一定都是诏书,也有可能是口谕,那么如果这口谕不是宣宗的,而是太子的,算不算朝廷的意思呢?
太子兼任枢密使,本身就是时全的直接领导,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擅自做主矫诏让军队停下来收麦子,况且淮南离开封并不远,快马书信来回也就是一两天时间,因此时全很有可能已经向朝廷汇报了,而给他指示的正是其顶头上司,兼任枢密使的太子。
太子有没有给宣宗汇报没人知道,但这口黑锅只能时全来背,其实以当时的战况,金军再往南深入恐怕也难以取胜,就地收麦本就是最稳妥收益最大的策略,只是千算万算没算到宋军会趁着大雨反击,白白葬送了前期战果。
最终,时全被下狱处死,太子终究是没能保住他。不过想来也不意外,唐高祖武德年间刘文静屡立战功却还是因为疑似谋反被杀,刘世民怎么劝都阻止不了,时全不像刘文静那样立过战功,太子也不像李世民那样奠定国家基业,刘文静都死了,凭什么你时全能不死?
经此一役,太子颇为低调,接下来时间里基本上没什么动静。太子这边消停了,荆王也得敲打敲打了,元光二年开始,不断有谏官上梳弹劾,说身为宰相的荆王疏于政事,终日饮酒作乐,不像话。
当年除掉术虎高琪,荆王可是冒了不小风险,后来最大的政敌被杀,自己又即位无望,干脆躺平,不理朝政,爱谁谁去。
亲王的职业原本就是躺平,可荆王除了亲王的身份还兼平章政事,每天有无数国家大事等着处理,他要是躺平了朝廷政令就没法儿执行,于是在荆王不作为的情况下,谏官们纷纷开始弹劾,直到宣宗找到荆王一顿臭骂。
被亲爹骂完后,荆王不敢怠慢,马上打起精神,可没想到就在当年九月,御史中丞师安石也上梳弹劾荆王,内容无非还是老一套,疏于政事,不理朝政。
谏官刚弹劾过,宣宗又臭骂过,此时御史中丞又亲自来弹劾,到底是真的出于公心,还是政治攻击?没等荆王辩解,宣宗很快便做了定论,以师安石弹劾不实之罪将其贬官。
师安石虽然表面上是御史中丞,但还曾长期任职枢密院,与兼任枢密使的太子关系非常亲密,宣宗知道师安石是太子的人,也知道谏官们接二连三的上梳弹劾背后主使,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有些事情点到为止即可,别太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