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失守(1 / 2)

一开始蒙古西路军战略目标只是占领四川,只是后来作战形势顺利便趁势沿江南下,而在蒙古人原先的作战计划里,川陕战场本该是最难打的一个。

金国灭亡后,远在陕西边陲的秦州、巩州一带还盘踞着一股势力,金将汪世显占据秦巩二州负隅顽抗坚决不肯投降。

这个汪世显虽然是金国将领,却并非女真人,而是汪古部人,后世一提到汪古部人总是会给其加个定语叫蒙古汪古部人,而实际上在当时的蒙古高原,除了乞颜部周边几个核心蒙古部落,其他部族比如塔塔尔部、克烈部、乃蛮部根本就不认同蒙古的概念,大家只不过同在草原大漠讨生活而已,谁跟你同源同种。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蒙古人统战工作做得好,自从铁木真崛起之后,蒙古高原上所有部族都被裹挟进了“蒙古族”的概念里,但虽然铁木真的黄金家族一直坚持打蒙古族的概念,当时的草原诸部并不买账,比如汪古部,对蒙古人其实一直若即若离,自己给金国和睦相处了上百年,突然你蒙古出来了,你要打金国我没意见,要我跟着你卖命我可没兴趣。

由于汪古部紧邻汉地,距离铁木真乞颜部距离太远,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铁木真也没把汪古部当回事儿,等到南下伐金时,汪古部已经没办法游走在蒙古和金国之间,不少汪古部人选择了站在金国这边对抗蒙古。

汪世显就是站金国这边的汪古部人,原本在长城北生活,宣宗贞佑二年参军,因战功逐渐升迁做了一名基层军官。后来宣宗南迁,汪世显就跟着一同来到了陕西巩州,金末陕西动荡群盗四起,汪世显多次率军平叛,哀宗死后,秦州守将欲自立门户,但汪世显仍然忠于金国不愿受其约束,于是先下手为强干掉了秦州守将,秦巩二州都归到了汪世显麾下。

尽管有心为国家尽忠,但哀宗毕竟死了,金国也亡了,汪世显连个完颜家的皇子都找不到,尽忠也无从谈起。乱世里仅靠两个州很难立足,于是汪世显决定南下投宋,多次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那里派遣使者请求归附。

汪世显带着手里两个州前来归附,这么大的事儿赵彦呐不敢做主,赶紧派人汇报给了朝廷。原本朝廷想要北伐收复中原,如果能在川陕有所突破将会给中原战场以极大的支持,但很奇怪,赵彦呐往朝中汇报了好多回,在首相郑清之的坚决拒绝之下,朝廷给的指示都是不准接收汪世显归附。

我们在前文中介绍过,郑清之是主战派,按道理说主战派应该有所意识宋蒙之间必有一战,但郑清之还是拒绝了,也许是对金国降将心存戒备,也许是害怕四川再发生一次吴曦谋反,总之汪世显没能归附南宋,始终孤悬在西北一隅。

两方势力对战,有时候第三方势力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第三方势力你不去争取,别人就一定会去争取。汪世显屡次请求归附南宋均告失败,端平二年十一月,蒙古人来了。

蒙古西路军由窝阔台次子阔端率领,从陕西南下原本想要直取四川,但只是攻破了南宋在大散关外的四个州县,未能攻入大散关以内。阔端见南宋防守森严,便转而北上来到巩州城下,对汪世显围而不攻,并派人不断进城劝降。

南宋的漠然态度使得原本不愿降蒙的汪世显没了选择,蒙军久围之下巩州必破,抵抗就是屠城,为了保全家族和全城百姓,汪世显终于降蒙。

巩州降了,附近的秦州在汪世显部将带领下也投降了蒙古,汪世显的秦巩二州亡国金军正式加入蒙古。

汪世显降蒙带来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秦巩二州与四川接壤,多年以来汪世显多川陕一带山川道路非常熟悉。端平二年十一月,在汪世显的带领下,蒙军轻松攻破大散关,接着势如破竹般连下武休关。兴元、逼近沔州。

沔州是四川西部一座军事重镇,当时四川制置使赵彦呐就在沔州坐镇,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军,知州高稼向赵彦呐提议立刻召附近宋军前来共守沔州死战不退,一定要把蒙古人堵在沔州外围。赵彦呐同意集中兵力守沔州的战略,然后等蒙军兵临城下之时,赵彦呐跑了。

一把手都跑了,其他人为啥要跑到沔州去送死,原本奉命前来救援的几路宋军纷纷退回,只剩高稼自己守在沔州城中。

沔州城不大,城中守军也不多,为了忽悠敌人,高稼下令城中宋军在城头竖起旗子,奋力擂鼓,做出一副城中大军云集的假象。然而蒙军并不在乎沔州城内到底有多少守军,再次将城池围了起来,就等你城中宋军出城迎战。

外无援军内无强兵,高稼没能坚持多久,蒙古人围了几天发现沔州城里根本没多少兵力,于是从四面八方发起总攻,高稼奋力率军抵抗,最终寡不敌众战死军中。

沔州城破之后蒙军继续向四川腹地进攻,一直蒙军偏师在沔州附近的青野原追上了赵彦呐,当时赵彦呐身边仅有少部分亲兵,危急之下幸好利州(今四川广元市)守将曹友闻率部赶到,打跑了蒙古人救了赵彦呐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