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内战(2 / 2)

阿里不哥在川陕有浑海都这张牌,忽必烈在川陕也有牌,金莲川幕府成员之一的廉希宪时任京兆、四川两地宣抚使,浑都海起兵后立即下令时任巩昌蒙军主帅的汪良臣率兵讨伐浑都海。

廉希宪是个维吾尔人,蒙古西征时其父布鲁海牙投奔铁木真,后来到了燕京生活并生下廉希宪。廉希宪自幼饱读群书,儒学造诣深厚,忽必烈在燕京时将其收入麾下,长期以来十分倚重。

一个维吾尔人,因为儒学文化深厚,被蒙古领导赏识重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象,从古至今都不缺文化自信。

南宋宝佑二年,因为搞不清楚弟弟忽必烈到底姓蒋还是姓汪,蒙哥把忽必烈总领汉地职务罢免,只留下陕西河南作为封地。廉希宪在此形势下走马上任京兆宣抚使,到任之后,他兴办学校抑制豪强,大力整治京兆府当地不法行为,很快便使得当地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京兆府管理得好,蒙哥南征之后顺道就也将四川交给了廉希宪管理,但管理的州府再多,廉希宪手里毕竟没有兵权,浑都海起兵之后,川陕地区唯一有能力与之抗衡的就是巩昌的汪良臣了。

汪良臣是汪世显第四子,蒙古大将汪德臣弟弟。汪德臣战死钓鱼城后继承了哥哥爵位继续担任巩昌一带蒙军主帅。汪德臣虽然战死钓鱼城,但巩昌的军队都是当年汪世显在金国时候的旧部,除了汪德臣带走南征之外还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兵力,依然有着很强的实力。

廉希宪找到汪良臣讨伐浑都海,汪良臣却犯难了:忽必烈是大汗,阿里不哥也是大汗,他们兄弟俩打架旁人进来掺和,万一押错了宝以后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兵贵神速汪良臣却不愿出兵,廉希宪急中生智,将自己所带虎符、印信取下交给汪良臣作为信物,称奉皇命任命汪良臣为陕西所有蒙军主帅,率军讨伐叛军,诏书就在路上马上就到。接着又取府库一万五千两银子交给汪良臣作为军饷,命令其速速发兵。

汪家是从金国过来的,金国是正统封建王朝,发布命令得用正规诏书。蒙古大汗怎么下令的汪良臣不懂,但是廉希宪一番话说得他不得不信服,人家宣抚使把虎符印信都拿下了作为信物了还有什么好怕的,不管谁当皇帝,他只认正规诏书,既然廉希宪说了诏书马上到,那就相信廉希宪,毕竟在陕西跟着廉希宪混了多年了,不陌生。

再说了,人家领导连军饷都提前给咱考虑好了,不跟这么贴心的领导还跟谁去?

打消了后顾之忧的汪良臣立即点起巩昌军队北上,而当时浑都海和阿蓝答儿的进军也不顺利,刚刚北上不久后就在凉州被合丹击败,进军受阻后又被汪良臣追上,蒙古中统元年九月,汪良臣在耀碑谷(今甘肃山丹县东乐镇)堵住了浑海都和阿蓝答儿。

阿蓝答儿此前很少带兵,阿里不哥派他前来原本只是作为浑都海的策应,主要以浑都海所部作为主力进攻忽必烈,可他没想到浑都海这货指望不上,虽然此前跟随乞台不花征伐四川,可他单独带兵打仗能力根本不行,先是被合丹击败,到了耀碑谷又被汪良臣围上。打也打不过突围也突围不出,数万大军最终被汪良臣全歼,浑都海和阿蓝答儿两人被擒杀。

陕西方面忽必烈势力胜出的同时,四川方面也没停下,廉希宪派汪德臣儿子汪惟正率军秘密前往四川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发动突袭擒杀了四川蒙军主帅乞台不花,至此,川陕一带蒙军势力全部由忽必烈势力占据。

西夏故地的西道诸王支持忽必烈,辽东的东道诸王支持忽必烈,川陕归了忽必烈,河南是忽必烈基本盘,山东军阀李璮又是塔察儿的妹夫也就跟着老丈人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基本统一了汉地和辽东,可以放开手来北上与阿里不哥一决高下了。

中统元年七月,忽必烈召集史天泽、塔察儿等人赶赴开平,起兵十五万北上进攻和林。阿里不哥派出木哈尔、合剌札率军南下抵抗,双方和林南方不远处遭遇,忽必烈派前锋移相哥出击,移相哥是蒙古有名的神箭手,还是东道王公之一,曾随塔察儿南征,作战非常勇猛。移相哥率军出击后轻松击败木出哈尔和合剌札所率大军,忽必烈随即率大军乘胜追击,于十一月进抵和林城下。

没费什么劲就拿下了和林,忽必烈却没拿下阿里不哥,原来就在木出哈尔兵败之后阿里不哥就知道和林守不住了,于是带着亲信出奔,逃到了唐努乌梁海一带,接着派使者向哥哥投降,称希望等休整之后约上旭烈兀等兄弟共同回到和林朝拜。

阿里不哥是自己亲弟弟,忽必烈也不想赶尽杀绝,于是同意了阿里不哥的请求,留下移相哥驻守和林,自己率主力返回开平。

返回开平之后的忽必烈原本以为汗位之争已经结束,没想到接下来左等右等等不到阿里不哥前来朝拜,到了中统二年十月,阿里不哥得到察合台汗国的支持,在得到察合台汗国和多个部族援军后,再次起兵南下,以朝拜为名突袭和林,移相哥未做防备仓皇出逃,和林再次落入阿里不哥手中。

手下败将的弟弟还敢跟哥哥使诈,忽必烈得到和林失陷的消息后这次连大军也不召集了,直接率开平驻军北上,看哥哥怎么把弟弟打服。

阿里不哥是个不服输的人,原本不管是调兵遣将还是亲自上战场领兵作战,跟哥哥忽必烈差得都很远,但忽必烈率军北上之后他却毫无退意,率军南下与忽必烈决战。

领兵作战跟干工程差不多,干工程哪种队伍最好干?一个村儿出来的,老大哥儿带班,一声号子下去就是干,工人之间不过多计较活儿多活儿少,干净利索把活儿干完再去干下个活儿,这种队伍做起来是挣钱的。

阿里不哥这次带出来的兵就是完全的反面例子,队伍里有吉利吉思部的、有察合台汗国的、有乃蛮部的、还有自己和林的亲兵,士兵与士兵之间,将领与将领之间语言不通,习惯不同,阿里不哥下达军令都要靠专人传话才能执行下去,说好听点儿这是支多国部队,说难听点儿就是一支杂牌军。

兵贵精不贵多,中统二年十一月,阿里不哥率军与忽必烈在斡难河旁的昔木土脑儿展开会战,阿里不哥看起来兵力强大,可全军还未开战麾下的斡亦剌惕部士兵便临阵脱逃,忽必烈趁势掩杀,阿里不哥阵中其他部族一看有人先逃了,生怕自己逃得不够快被敌人干掉,于是就如雪崩一样成了大溃败,阿里不哥拦都拦不住,只好跟着一起逃。

弟弟战败逃跑了,忽必烈却不愿罢休,又亲率轻骑继续追击,一直追到失烈延塔兀,追上阿里不哥残部,双方接着开打。

失烈延塔兀是个什么地方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查到,但是既然忽必烈从斡难河边又往北追了很久才追到失烈延塔兀,估计这地方已经到了西伯利亚。忽必烈轻骑追击兵力较少,阿里不哥身边仅剩一部分亲兵,如此一来兵力上的几乎没什么差距,兵员素质也都差不多,忽必烈跟阿里不哥两人率军居然打了个旗鼓相当,打了好几天谁也干不掉谁,双双退兵。

亲兄弟就是亲兄弟,还是有感情,既然谁也灭不了谁干脆各退一步来日再战,可不能玉石俱焚给别人捡了便宜。可问题是虽然失烈延塔兀之战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看似打了个平手,但忽必烈在和林还留着主力,阿里不哥此战过后仅剩的亲兵也快打完了,忽必烈退回了和林,阿里不哥却在接二连三损兵折将后退无可退,西北各部都不再拥戴他,没地方可去了,只好远赴察合台汗国以求立足。

彻底打跑了阿里不哥,忽必烈也在和林站稳了脚跟,于当年宣布免除和林及其周边部族一年赋税,以休养百姓生息。

阿里不哥此番远赴察合台汗国之后再也无力反攻和林,一直到中统五年正月,在察合台汗国流窜作战的阿里不哥部众几乎全部叛逃,穷途末路之下只好回到和林投降,之后被忽必烈幽禁,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死于和林。

分裂势力被平定,忽必烈又开始筹划灭宋事宜,漠北、辽东、中原甚至四川都已经是囊中之物,天下十分有其九,又岂能容忍偏安一隅的南宋在临安碍眼?赵匡胤曾经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调兵遣将南下伐宋,忽必烈志在必得,可就在他要伐宋前夕,山东传来军情,军阀李璮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