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攘外安内承先志(1 / 2)

百年繁复 草海之文 2504 字 9个月前

明元帝拓跋嗣十八岁登上帝位,迎接他的是:外部武装势力侵略,内部各郡县发生骚乱的困难局面,这个年轻的君主面临严峻的考验。

散居漠北草原及云中的游牧部落,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一遇天灾荒旱、瘟疫盛行时无法生存,即逃亡内地,抢劫居民。这是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向农耕文明发起挑战的根本原因。

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也不再让定居农耕的鲜卑部落重新沦落为游牧民族,明元帝决定将延续多年的“改土分流,计口授田”政策扩大化,将不适合农耕的广大云中地区游牧部落全部迁徙内地,让他们放下牧羊鞭,扛起犁铧,向汉人学习,与汉人通婚,栽桑养蚕,纺纱织布。

这些游牧部落都是游荡狂放的粗人,男人一天不骑马就腿痛;女人就更奇怪了,一天不挤牛奶就手痒,却又在纺织机前根本就坐不住;男人女人都不习惯与泥土污水打交道。这样一来,年长的留在了内地,年轻的娃娃又跨上骡马,四处游荡,靠抢劫为生。

而边疆地区的行政长官为了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迁徙任务,由长史逼迫居民内迁,派出军队押送。把迁徙的民众一对一对的用绳索捆绑,如同驱使犯人。这种迁徙场面,就像当年东晋的乞活军捕捉胡羯奴隶,长途贩卖的遭遇一样(见拙著《宗祧弥祸》),使得各地纷纷出现移民群众杀害押送武装部队,占领地方政府的事件。

不仅如此,在柔然大军进犯魏国的时候,这些移民与柔然大军组成同盟军,杀害自己的同胞,成为叛徒和“鲜卑奸”。拓跋嗣刚刚上台,前方的告急文书就频频传来,年轻气盛的明无帝按捺不住,决心重拳出击,既攘外同时又安内,决不手软,还敌人以颜色,肃清国内国外不安全的因素。

国外的敌人是可见的,国内的不安全因素却十分复杂。明元帝拓跋嗣决定展开大规模的迁徙,以充实平城京畿的人口,解决各地出现的抗争、叛乱,是为了彻底解决历史上遗留多年的痼疾。

自董卓入驻长安,在长安西边的郿县建立了武装据点郿坞(参看拙著《芳草迷踪》)。内地汉人宗族在战乱的年代,为自保,纷纷以本宗族为纽带,筑堡造坞,建设小据点,组建自治武装力量。

这种小城镇似的坞堡到了北魏统治时期,被称为坞壁。坞壁主有的是鲜卑的酋长,有的是汉族的大地主及战争中受封赏的各地军阀。坞壁内的居民,最多的是佃客、部曲和奴婢。

部曲就是坞壁内部的卫戍部队,部族的保安,实际上是坞壁主的私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沿续了曹魏政权时期的军屯形式。北魏初期,有一些坞壁主、帅,率领“本部”乡族向北魏拓跋部落表示归顺,但拓跋帝王鞭长莫及的地方,坞壁主、帅则率领本部乡族向鲜卑统治者表示反抗,因而多次出现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这些本部乡族包括了属于坞壁主、帅私产的佃客、部曲和奴婢,也包括了他们所控制的地主和农民。处于剥削地位的地主和坞壁主、帅之间存在着某种封建义务,实际上是自己随心所欲地经营着未获皇权建制的“小封建”社会。

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农民,往往是由于战乱,或者因灾祸负担了国家法定的税赋、徭役,投靠到这些坞壁主、帅的门下,把自己收获的一部分成果交给他们,寻求保护,替他们服役、当兵,成为他们的“荫户”。这些人,在政府的户口簿上没有名字,登上了坞壁主、帅的家籍,为坞壁主、帅提供财源和兵源。

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后,这些坞壁主、帅就成了时刻威胁北魏政权安宁的导火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战火点燃。

这天,早朝议政,明元帝拓跋嗣请八座大臣入座,商量对策。拓跋嗣说:“朕迁徙漠外百姓分田定居,是想让他们安居乐业,而边疆长官吏目不能很好地执行绥靖政策,造成边乱,今边乱者众多,不可能尽行杀戮,我想对犯罪的边民一律予以赦免,安定边疆,而后对柔然用兵。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们对边民的反复无常极为恼火,对其处理态度也分成两派,元城侯拓跋屈说:“迁徙的边民逃亡为盗,弑杀官军,政府一点也不问罪,反而全部赦免,这不符合法制精神,应该将首恶予以惩办,赦免跟随的群众。”

白马侯崔宏说:“圣贤的君王统治民众,是要使他们安心臣服,并不是为了和他们比较强弱胜负。此时赦免虽然不是正常的手段,但要显示君王的宽容和大度,以及君权的崇高。屈兄所说的先诛而后赦,弄得边民不知所以然,不如全部予以赦免,赦免后还要闹事的,一概诛杀。”

拓跋嗣赞同崔宏的意见,当即赦免闹事的边民。又派出两路军马,一路以长孙嵩为统帅,讨伐柔然,一部以于栗磾为统帅,率将军士兵一万人,对赦免之后继续为寇的乱民予以清剿。果然,原先的乱民不再支持寇匪,于大将军一路凯歌,剿灭内乱。

征讨柔然的长孙嵩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柔然欺负明元帝年轻,又刚登上帝位,根本没把这年轻娃娃放在眼里。而长孙嵩又因多年来征战柔然,已经把柔然打得没了脾气,所以根本没有把这次柔然的进犯当一回事儿。

长孙嵩率领部队一路进军,纵兵深入到漠北地区,东奔西闯的犹如瞎子摸象,连柔然的主力部队在哪里都没弄清楚,只剿杀了几支小股武装力量就撤军回国。没想到撤退时隐藏的柔然大军突然出击,一路追随厮杀,将狼狈逃窜的长孙嵩部队包围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要一举将其全歼。

听说长孙嵩被围,魏国上下为之震动。牛川这一带原是魏国的发祥地,岂能被柔然的铁蹄践踏。

拓跋嗣怒不可遏,御驾亲征,率领先王留下的铁骑精兵,一马当先,冲进牛川,一连斩杀前来阻击的好几名柔然大将。

柔然可汗社仑只听说过拓跋嗣,还没见过这个年轻的娃娃,更没想到此人的武功如此凶险,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身边的亲王已纷纷落马,吓得仓皇逃跑,半路上听见震天动地的喊杀声,马蹄追击的杂沓声,吓得跌下马来,一命呜呼。

群龙无首的柔然部队在逃跑的途中赶紧立社仑可汗的弟弟斛律为可汗,对外号称蔼若盖可汗。拓跋嗣初次出击,一鸣惊人,胜利回师。

强悍的柔然帝国居然惨败,这使得居于秦川的后秦唇亡齿寒,想方设法向大魏帝国示好。前秦帝王苻坚自淝水之战失败后灭亡,部将姚苌于公元386年称帝,历史上为了将这个时期的秦国与苻坚的大秦帝国相区分,称其为后秦。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即位,此时的后秦为了自保,向大魏频送秋波。明元帝早就听说姚兴的女儿姚媛美丽娴淑,深受汉文化濡养,是不可多得的佳偶,就派使臣向后秦“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