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浑诛杀了几百个官员和三个主要政敌还不放心,因掌握朝中大权的重臣陆丽未在平城,而是在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西合营)的温泉疗养。陆丽是先皇甚为倚重的大臣,此时他的身份才是真资格的司徒。
乙浑能有今天的猖狂,完全是政变的结果。
拓跋浚从西域归来之后,病情转化很快,只两天时间就陷入深度昏迷之中。五月初十日晚上,车骑大将军乙浑趁尚书杨保年等人都不在皇帝身边的难得时机,唤醒皇帝,对病人说:“皇帝您是不是应该趁此时清醒的时候,安排好太子的辅政大臣。”
皇帝这时被烧昏了头,一听乙浑的建议,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忘得干干净净,此时要想起身书写遗诏,连起身都困难,哪里还能提笔书写,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朕已无力,只能传以口谕”
皇帝此时真是被烧昏了头,不能书写遗诏,也应该等待尚书杨保年等大臣在身边的时候才宣示口谕,以免被人矫诏。这本来是基本常识。乙浑此时见皇帝不再开口,似乎在等待谁,心里焦急,催促说:“微臣遵旨,一定按既定方针办!”
皇帝听乙浑的表态完全是信誓旦旦,这就放心了,于是才继续说:“传谕司徒陆丽、尚书杨保年、驸马都尉冯熙三人为辅政大臣。”说完,已用尽了最后的力气,瘫倒床上。
也是北魏多灾多难,此时杨保年等大臣刚刚来到皇帝身边,只听见皇帝说的“辅政大臣”几个字。乙浑急忙在病床前跪下,故意高声说:“微臣遵旨,一定当好辅政大臣,辅助新皇帝。”
皇帝一听乙浑明目张胆的矫诏,眼睛一瞪,呆了。此人如此猖狂,吓都被吓死了,皇帝的眼睛从此再也没有转动。
大行皇帝的口谕只有乙浑一人辅政,这怎么可能,这是显而易见的矫诏。可是,反过来说,谁又能证明这不是皇帝的口谕,谁又能证明这是矫诏呢。
皇帝生前没有设太尉,他自己身兼太尉,亲任三军总司令。皇帝生病期间,由司徒陆丽兼任三军总司令。也是北魏该有此一劫,偏偏在陆丽到温泉疗养期间,皇帝旧病复发,一命呜呼。
乙浑专权,擅杀无辜。陆丽此时就是他最危险的敌人,必须想方设法将其诛杀。乙浑思前想后,怎么才能把陆丽骗回平城。于是,派出心腹司卫监穆多侯前去代郡,传诏让司徒、平原王陆丽回京奔丧。
穆多侯本来也是乙浑一条战壕的战友,两人虽不说是刎颈之交,却也算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可是,乙浑几天来的表现,让他大为惊讶,认识到此人原来是中山狼,自己也有可能被他吃掉。特别是被乙浑诛杀的几百个臣工中,有不少是穆多侯的亲戚和朋友。
有此戒备之心,穆多侯决定动员陆丽回到平城,指挥军队,诛杀乙浑。可是,穆多侯一见到陆丽,心里又犹豫起来,不知道他回到京都平城将会是怎样的处境,又不好明言,只得含糊其辞地说:
“乙浑在朝堂上横行霸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简直就是今日的董仲颖(董卓挟持汉献帝,见拙著《芳草迷踪》)。平原王您是先皇的重臣,人望甚高,为奸臣所忌恨,今先皇驾崩,您应该在封地多耽待一会儿,静观朝中局势,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入京,也为时不晚!”
穆多侯的话本来是保存先皇武装力量的最好办法,有理有利有节,等到乙浑反相暴露,那时调动军队,“清君侧”诛杀乙浑。
杨保年等大臣被杀之后,此时满朝文武中领袖式的人物就只有司徒陆丽了,如果此人再有个三长两短,乙浑真是就要架空皇帝了。可惜陆丽被愚忠蒙住双眼,当即斥责穆多侯说:“哪有当臣子的听说皇帝大丧,而是只考虑个人安危,不去尽人臣之礼的道理。”
穆多侯明知道温泉疗养地有很多乙浑的耳目,不敢明言,只得跪伏在地恳求说:“司徒您不是有病在身吗,是不是等几天身体养好了再回平城。”陆丽听了这话,更来气了,怒骂:“皇帝大行,当臣子的居然还考虑自己的小病,真正是岂有此理。”二话不说,带着穆多侯,匆匆赶往平城。
陆丽一到平城,迎接他的是早有准备的羽林军官员和城门上悬挂的杨保年三人血淋淋的脑袋。陆丽没想到杨保年三位大臣和几百名臣工亲属遭此祸害,吃惊之余,并没把资历人望都浅薄的乙浑放在眼里,准备到朝堂上去将此人骂个狗血淋头,然后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交由有司审判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