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国被开除后,也料定清大不会将他暴露出来,才会一直打着清大教授的名义,到处开课,收取门票,招摇撞骗!
现场中。
无数人都兴奋了起来,当然最兴奋的自然是媒体们。
吴庸当场揭露了周成国。
这是不死不休啊。
这次的公开课,必然会精彩万分!!
“我刚才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太过于独行武断。也不知道怎么界定什么才叫‘没有讲课的时候’什么叫做‘无辜打断’。”
吴庸看了眼大家,轻笑道:“没有关系,最后的解释权在我手上。不喜欢听的,出门左拐,不送。”
这家伙真嚣张啊。
外界那些来听课,来看热闹的人,瞠目结舌。
最后解释权在你手上?
那还玩个屁啊?
你这叫讲课?直接点说,这个公开课,只允许你的学生提问,不允许其他人提问好了。
“该说的都已经说完。那么现在,公开课正式开始!”
吴庸说:“上次课程我们讲到了关于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先生所写的,相信这两天,大家回去查阅后,有不少疑问,在这里,大家都可以提出来。”
来了!
终于来了!
媒体记者,文学界,教育界,无数人霎时间全部打起了精神。
吴庸看了看下边,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当然也有各行各业的,吴庸没有理会他们,而是看向了自己学生,“顾同学,你来。”
顾小曼站了起来,打开话筒,一秒都没有犹豫,直接问,“上次我回去翻阅文献和资料后,有个非常重大的疑点。”
吴庸伸出手,掌心向上,“你说。”
顾小曼道:“您上次说过,是高鹗‘续写’‘修补’的后四十回,这事情,没有人知道。”
“您所提出的理论和推断,也不足以盖棺定论,一定就是高鹗续写!”
“并且,根据我的文献了解,高鹗的才华,并不足以达到续写后四十回程度!”
顾小曼沉声道:“而且根据文献记载,高鹗只是管理者。在当时封建文化下,红楼被视为禁书,所看到的版本,都是流传在民间。高鹗作为一名官员文史,私自续写禁书,是大罪,甚至会连累家人!”
“高鹗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罪名。”
顾小曼缓缓道:“因此我认定当时的高鹗作为管理者,只是将本就完好的红楼,重新整理,而后重新发布,仅此而已?”
不少人点头。
高鹗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名气,在文献中的记载,也是只言片语。
吴庸先前说的推断,疑点太多。
有很多理由站不住脚。
最主要的是,顾小曼说的有理有据。
吴庸伸出一根手指,“第一,顾同学你所说的高鹗文化素养不足以续写红楼,这一点,我并不认可。”
舞台上。
有一块大银幕,是用作投影所用。
吴庸将收集到的资料,直接放在了大银幕上。
吴庸说:“高鹗,字兰墅。年少失意,未能考取功名。年过四十,才高中举人,而后进士!”
“在这期间,曾担任过内阁中书,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御史等职位。”
“虽然都是些有职无权的谏官。”
“但在当时的紫禁城内,没有人否认高鹗的才华,以至于给出了一句‘凡在有目,谅皆欣赏’极具赞誉的高评价。”
“年少时,才华横溢,却是落魄不遇,年过半百,才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这也导致了他的前半生,有了类似于曹雪芹先生一般的境遇和人生体验,才能续写出曹雪芹先生后四十回如此佳作。”
“以他的才华,若是写另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在今时今日,必然会获得更高的声誉。”
“正因为他是红楼的忠实读者,不忍看红楼后续丢失。这才让这位极具才华的高鹗,冒着极大风险,做出了续写红楼,这种极高挑战,选择了与一位天才并立,接受后人审视和评价!”
“‘困厄失意,才华过人’,这八个字,足以形容高鹗一生。”
吴庸缓缓说:“由此可见,顾同学你刚才所说的第一条,高鹗无才,并不成立。”
前排中。
司徒老点点头,“小吴说的不错,这的确是当时大家对高鹗的评价,很高。”
话筒中。
突然传来一声不适宜的声音,“就凭这一点,也不足以证明,后四十回,就是高鹗续写。”
这人正是周成国。
他站了起来,盯着吴庸,眸子中流露出了愤恨和怨怒。
来了!
来了!
许多记者激动。
“快,拍下来。”
“将他的表情,拍下来。”
“终于来了。”
“周成国第一个忍不住跳出来了。”
“哈哈,看看吴庸怎么回答!”
吴庸丝毫不着急,这次似笑非笑的反问道:“请问这位周教授,可曾听过脂砚斋这个名字?”
许多人皱眉。
或是愕然。
显然是没有听过。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听过的。
周成国也在其中,他嗤笑道:“脂砚斋,是在五年前某个古文吧里面,出现的一个人物。”
“红楼原名叫石头记。”
“当时这个脂砚斋便是在贴吧内,再度评价了关于红楼,发布的东西在当时的确引起了不小人关注。”
“但东西太过于莫名其妙,且非常残缺。因此,根本不能作为参考。”
周成国看看吴庸,讽刺道:“你现在搬出的这个脂砚斋,如果以此为依凭,你觉得大家会相信?”
许多人第一时间搜索这个脂砚斋起来。
果不其然。
还真在一个比较老的贴吧内找到了。
就如周成国说的,批评和资料,都非常惨残缺,根本不能作为依据。
吴庸笑道:“周教授说的很对,的确脂砚斋给出的资料不完全,也很残缺。但正是因为这个残缺,在我眼里,这才是自古以来,评价红楼后四十回并不是曹雪芹先生所写,最重要,也是最权威的证据!”
疯了吧?
你在说什么你知道?
台下大家眼睛瞪大。
前排的文学界炸锅了。
“我靠,这吴庸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最重要,最权威的证据?”
“搞笑吧。”
“肯定了,这吴庸是得了失心疯。当时多少教授,红学爱好者,权威机构研究好一段时间,都没有研究出个所以然来,难道这吴庸一个人,还能比得上一大堆人?”
“狗急跳墙。”
“可不是,这是要开始胡搅蛮缠了。”
“这是被抓到痛脚了。”
“看他怎么解释!”
所有人目光下。
吴庸当然也听到了前面的声音,不缓不急看了眼他们,“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就是因为某些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懂,才导致这份重要的资料,评价成‘没用的资料’。”
哗然一片。
大家都傻眼了。
某些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懂?
这是在指,前排那群文学界的人?或者是指,所有人?
如果是后者,你吴庸这是要得罪所有人啊。
如果是前者,这无疑是,直接讽刺某些机构和红学爱好者,以及研究红学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