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卓宇深呼吸,勉强的将自己观点继续发表和反驳,“刚才所说的一切,只是属于自己的观点,就算能彻头彻尾圆回来,但在学术界,红学界早有自己的结论。”
学术界?
红学界?
结论?
自封的啊?
对于这些强行抬杠的言论,吴庸已经懒得理会。
这次吴庸没有说话,而是转头在侧边的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
众人看去。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
一下子,现场一阵沉寂。
有人忍不住说:“老实说,我更加愿意相信吴老师现在对红楼的观点。”
这时。
一个座位靠中间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手高举过头,大声喊,“可不可以给我个话筒,我有话说。”
五千人的场馆很大。
声音很难传到前边。
“我这里有。”顾小曼将话筒向后递去,“麻烦同学们传下。”
不一会儿。
话筒到了那中年男子的手中。
一时间大家看着他。
“谢谢。”
中年男子打开话筒,直入主题,“红楼在咱们国内存在将近三百年。关于红楼残余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不断,特别是这十多年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研究的人,不计其数,但自始至终,都各抒己见,争吵的不可开交。”
“但自从吴老师出现后,这三节公开课,给整个研究红楼学术界,落下浓重一笔。也颠覆所有人对红楼的深以为然的看法。”
“我也是红楼爱好者,三节公开课我都在现场,感受颇多。”
“红楼并非一人,并非一机构的红楼,而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一笔文学财富。”
“吴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关于红楼另一个新奇的角度。”
“让停滞不前的红学研究,得以延续。”
“这是好事。”
许多人点头,觉得这位红学爱好者,说的非常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