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农技站(2 / 2)

他会不会在灾年的时候,成为别人踏脚石?</P>

“有用吗?”</P>

杨庆摇摇头。</P>

“不知道。”</P>

两夫妻突然沉默了起来。</P>

生活的变好,也挡不住头上的阴霾。</P>

最终陈红还是向王主任提出了交出驯养中心的提议。</P>

王主任拧着眉头看着陈红。</P>

“就是在咱们街道再开一个农技站,你也没有必要交出驯养中心啊。”</P>

“要知道因为家庭农场的事情,已经给你提升过职级。”</P>

“再升,让别人怎么看?”</P>

“农技站的事情,还是让别人来吧,总要让别人也有表现的机会不是。”</P>

陈红笑着讨好着王主任。</P>

“我这不是怕别人不干吗?”</P>

“这是家庭农场的延伸,投入不小,见效慢。”</P>

“换个没有耐心的人,再坏了事情。”</P>

“毕竟种植箱的造价也不便宜,咱们街道又不能再发债券了。”</P>

王姨知道陈红说的有道理。</P>

但是陈红表现的太积极了,有点脱离群众。</P>

这很不好,为她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P>

这是有她,换一个地方,她会被排挤死。</P>

“你先不要说了,等我先去区里一趟,回来咱们再说。”</P>

王主任很快就去见了区长。</P>

因为家庭农场的事情,区长现在对王主任非常客套。</P>

这都是成绩啊,而且是的到了上面肯定的成绩。</P>

甚至杨庆提出来的那套菜园城市,果蔬城市,果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的概念,都被引入到了未来城市规划纲里了。</P>

红星街道搞的驯养中心,更是在粮库一战成名,成为了粮库的长期合作伙伴。</P>

为除四害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

“王主任,大驾光临啊,是不是又有什么好事情。”</P>

王姨拿出了杨庆的策划书。</P>

区长一看,映入眼帘的是关于蘑菇人工种植和冬季新鲜蔬菜供应的可行性报告。</P>

提出人是陈学森,这个在家庭农场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才。</P>

区长也不是一个草包,越看越觉得非常有可行性。</P>

“这个报告写的好啊,冬季绿色蔬菜供应。”</P>

这是外国人才提出的概念啊。</P>

“这蘑菇人工种植,也是欧罗巴和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正在大力发展的技术。”</P>

“这个想法好,填补了我们目前的空白。”</P>

(大棚蔬菜,是在石油化工,大力发展以后,才推广开的,大概时间是七八十年代。六十年代我们的石油化工技术还非常差,而且产量低,就连盆子,大部分都是搪瓷盆子,塑料的生产成本还很高。)</P>

“这个陈学森,还真是一个人才。”</P>

王主任打断了他的夸奖。</P>

“你还真认为这一切是陈学森搞出来的?”</P>

区长疑惑了。</P>

“你的意思是?”</P>

王主任指指那文件。</P>

“那是杨庆写的,我也是才发觉的。”</P>

“以前的也是杨庆写的。”</P>

“我这段时间听我们街道的人说杨庆是个天才,自学成才。”</P>

区长不敢相信的看看文件。</P>

“自学能够学成这样?写文章写的可不错啊。”</P>

王主任又拿出了关于家庭农场和驯养中心的那个文件。</P>

两厢一对比。</P>

第一份字有点丑,第二份关于驯养中心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第三份关于农技站的,已经有骨有肉。</P>

这进步速度,确实有点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