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第二个藩属国(1 / 2)

大秦五百年 轻风千里 4050 字 9个月前

,大秦五百年

甘重道:“张良真恶毒,赵国、齐国肯定也这样做。”

两人都狠狠诅咒张良。

章邯叹息道:“真的这样做起来,以前六国的百姓,人人都恨秦国了。”

卓评道:“我们做好分内事就行了,这种事情,只能由陛下和丞相他们多操心了。”

在这里,章邯把张良提议的大致内容写下来。

在收复新郑后,楚国的探子接到指示,以后传递消息不需要再去咸阳,只需要去新郑找到钱尤就可以了。

从彭城到新郑,不仅距离更近了,还不用像以前那样艰难地翻越山岭,传递消息的速度更快。

————————

韩国新国都,长子。

在城内许多地方都贴有告示,告示有两张,第一张写着揭露暴秦、嬴子婴罪恶的内容,第二张是声讨暴秦的檄文。

每处告示旁都有吏员在朗读,吸引百姓们前来。

“无道暴秦,是一切惨剧根源!诸夏七国,本相安无事。然暴秦不安分,妄图吞并六国之心不死,发动不义之战,吞并韩国三川郡、颍川郡,让韩国许多男丁惨死,让妇孺老幼为之悲伤,让百姓日子困苦。前有嬴稷、嬴政,现有嬴子婴,暴秦罪恶滔天,杀死韩人、赵人、齐人、楚人、魏人、燕人不计其数……”

这是第一张告示内容,以白话文为主。

吏员又再读着檄文。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东方六国所有人团结起来,为诛灭暴秦出一份力。”

百姓们得知内容后,议论纷纷。

吏员大声说道:“如若暴秦安安分分,不妄图吞并六国,我们韩人男丁,就不用被征召从军,更不会战死,一切皆因暴秦。我们韩人跟暴秦之仇不共戴天。”

百姓们觉得,的确是这个理,听到吏员高喊口号后,许多人纷纷响应,群情激昂。

————————

赵国,邯郸城内,这里有一铁制兵器作坊,集合了赵国铸造造诣最高的工匠。

秦军钢刀送回邯郸后,赵歇命这作坊工匠照此铸造出来。

这天,赵歇、张耳、李左车、陈馀一同来到这里。

赵歇拿起钢刀,仔细打量,真是好刀啊!让他无比的垂涎。

站在旁边的工师,名叫姚桐,却是一脸的无奈。

赵歇问道:“到底要何时才能打造出来?”

姚桐郁闷道:“启禀陛下,臣研究了数月,进展不大啊!秦国铸造这钢刀的工匠,造诣太高,本作坊所有工匠都远远不及。要打造钢刀,首先要能铸造出钢,这钢比铁好很多,要把钢铸造出来,还需很长时间,臣会全力研究。”

陈馀质问道:“那就是十年都无法造出来了?”

姚桐向陈馀道:“大将军,下官无法保证十年内便能造出来。”

陈馀怒道:“迟迟造不出来,岂不让暴秦占尽便宜。你这废物,要你何用?”

张耳对陈馀冷冷道:“大将军,姚工师已是赵国最好的工匠,你为难他又有何用?”

陈馀“哼”了一声,别过脸去。

李左车叹息道:“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暴秦那边着手,偷学暴秦作坊制作之法。张良在暴秦布有探子,只能仰仗那边了。”

张耳道:“张良也屡次失败,不容易啊!”

四人都很无奈。

————————

咸阳,御书房。

陈平、邹离、钟平、王元、赵佗、腾其被召入。

“狗日的张良真够行的!弄出这个办法,挑起诸夏子民对大秦仇恨,抹黑大秦、抹黑朕。”

看到章邯传来的消息,皇帝很生气。

他很少骂人,这次真生气了,嘴里罕有地说出了骂人话。

在现代时,他对富有谋略的张良抱有好感,而现在,他对敌对方的张良十分厌恶。

六个臣子过目后,同样很来气。

陈平道:“陛下,张良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不在于他掌控有多少人、多少土地,而在于他的脑袋,他太有智谋。只要张良一日不除,始终是心腹之患。”

赵佗道:“陛下,张良能给大秦带来麻烦,但绝无法阻挡大秦再次统一。”

王元道:“若敌军都仇视大秦,以后作战时,敌军会更拼命,更难让敌军投降。”

邹离道:“陛下,敌人有谋略,我们同样有谋略,秦军有多种敌人所没有的武器,在适当时机再出兵便是,勿须过度担忧。”

王元道:“陛下,只要我们能在战场取胜,一切敌人都掀不起风浪来。”

…………

臣子们连番安慰,子婴释怀了,朗朗道:“实力是硬道理!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大秦的制度、大秦的农耕、大秦的军力、大秦的君明臣贤,让大秦拥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所有跳梁小丑、所有阴谋诡计,都休想挡住大秦前进的步伐!”

君主如此的自信、如此雄心壮志,让六个臣子精神振奋,感觉一切困难都难不倒他们。

陛下又发明新词汇了,这词汇太精辟了!

陈平道:“陛下,就算东方六国的百姓被叛贼欺骗、愚弄而敌视大秦,在收复失地后,训导部亦能把百姓教化,让百姓看清叛贼的真面目。叛贼张良这种伎俩,的确增加了收获民心的难度,陛下说过,如果很容易就能办到之事,要训导部何用!无论百姓怎么被叛贼愚弄,训导部都能把百姓教化,这就是训导部的价值。”

皇帝强大的自信心,对他是极大的鼓舞,无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一定克服。

赵佗道:“陛下,臣愿领兵讨伐张良!”

子婴道:“不,眼下有敌军准备攻秦,先打退敌军再做计较。”

除了陈平外,其他五人都不明白所以。到底是哪国还敢来攻秦?上次五国攻秦都失败,谁还敢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子婴看向陈平,陈平会意,对五人道:“据可靠情报,项羽正准备从黔中郡西边的武陵山攻巴郡。”

居然还能这么做,连善于用兵的王元都有些意外。

王元道:“要翻越武陵山,难度很大。必须要有大量善于山林行动的士兵,最好是猎人出身。此外,武陵山中有大量苗人,如若要翻越武陵山,首先要征服苗人,苗人蛮夷善于在山林行走,若在楚军在山地作战,扩日持久。”

子婴要考考王元,问道:“若你是项羽,会如何做?”

王元道:“回禀陛下,若臣是项羽,首先是争取跟苗王合作,派人到武陵山见苗王,给苗王利益,十有八九能说服苗王。若能跟苗王联姻,合作关系会更加稳固。”

子婴点头道:“项羽已经这样做了。项他已迎娶苗王长女,楚国跟苗人全面合作。楚国以龙且为主将、彭越为副将,训练兵卒在山林中行动、作战,很有可能在明年入秋攻秦。苗王将会派人做向导,带楚兵穿越武陵山。”

听到这个消息,其余四人略显惊讶。

赵佗道:“上次是彭越带兵袭扰三川郡南边,这次又有彭越,看来彭越善于打袭扰战。”

子婴道:“彭越也算是人才,跟他打袭扰战,千万要小心。”

钟平道:“苗人胆敢帮助楚国攻秦,日后一定要狠狠教训。”

邹离立即反驳道:“钟丞相所言,我不敢苟同。”

他对皇帝道:“陛下,臣认为,日后大秦统一天下,是要让民心归服,而不是结仇怨,特别是对那些蛮夷,适宜用怀柔手段。岭南百越,南广县、平夷县,这些蛮夷皆已教化归服,对付苗人,亦可用此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采取武力杀戮。”

邹离这么说,钟平有些不悦,反驳道:“此说法我不敢苟同,帮助敌人攻我大秦者,那便是大秦敌人,若苗人如此做法都不追究、不惩罚,只会助长与大秦为敌之风,有损大秦国威。”

邹离同样不服,反驳道:“只依仗武力杀戮,难以让天下归服,昔日始皇帝灭六国、败匈奴、征岭南,武力何等强大。武力能荡平天下,却无法赢得民心。”

钟平道:“非也非也!胆敢与大秦为敌者,就须得用武力镇压……”

邹离又再进行反驳。

两人都坚持自己的主张,谁也不服谁,争吵得面红赤耳。

皇帝不着急,没有打断两人的争辩。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政见不同很正常,只要是在为大秦着想、忠于皇帝的前提下的争论,是子婴允许的,适当的争辩并无不妥,有些道理能越辩越明,要是臣子之间无法辩明的,由皇帝来拍板。

这时,钟平又道:“不对不对…”

“行了行了!”

皇帝终于打断两人的争辩。

“邹卿家和钟卿家所言,各有道理,但都还不全面。日后大秦统一天下、治理天下,需武力和怀柔、教化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怀柔手段需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若只依赖武力,忽视怀柔和教化,不能使民心归服。至于以武力为主还是怀柔为主,视不同情况而定。”

皇帝所言,句句在理,六个臣子很认同。

大业皇帝,能礼贤下士,听得进正确谏言,而皇帝本身又能有远见卓识,能有自身的主见,更证明皇帝的雄才大略。

陈平拱手道:“今日听陛下所言,臣受教了!”

其他五人,亦对皇帝佩服之至。

赵佗道:“陛下,楚国准备攻秦,我们须提前准备。臣愿到巴郡,率军迎战。”

王元道:“陛下,臣也愿意率军迎战,定能击败楚军。”

韩信领兵在外,王元和赵佗,是目前军职最高者,该派谁作为主将呢?

子婴要进行全方位思考、衡量。

按照统兵能力而论,王元或许胜赵佗一筹。

但赵佗当初作为任嚣副将,率军数十万南征百越,又镇守百越十余年,都取得了成功,具有在山区作战丰富的经验。

两者相抵,王元和赵佗就旗鼓相当了。

又再考虑到以后灭六国、匈奴,还有许多大仗要打,王元比赵佗更适宜作为主将。

子婴又再考虑到,敌军统兵这是龙且、彭越,而不是项羽。

想到这里,派谁作为主将,答案已经有了。

子婴分别看向王元、赵佗。

王元神情较为平静,赵佗则是充满了期待。

子婴对赵佗道:“赵将军,即将面临的巴郡作战,由你作为主将。”

终于有机会担任主将了,赵佗大喜,拱手道:“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

他又再道:“陛下,臣还有个问题。这次作战,是只把楚军阻挡在巴郡以外?还是可反击攻入武陵山?”

子婴略作思量,回应道:“若无机会,将敌军打退便可;若有机会,那就反击攻入武陵山区,将苗人纳于大秦掌控之下。”

赵佗领命。

陈平道:“陛下,楚军还只是在训练,计划明年秋收后攻秦。我们也没必要过早集结大军于巴郡,等今年秋收后,在巴蜀一带的男丁冬训,把地点放在巴郡。等明年秋收完毕后,集结十万以上兵力于巴郡,特别是多调派猎人出身、善于山林作战者,以逸待劳,等待楚军到来。”

古代的征战,要考虑到农耕情况,力求把征兵对农耕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赵佗道:“岭南越人,还有南征百越的老兵,皆适宜山林作战,可多调派他们参战。”

陈平和赵佗的建议,子婴都采纳了。

商讨完毕后,子婴跟这六个最重要臣子共进晚膳。

吃饱饭足后,六人离去。

六人走出书房外,邹离和钟平相互、冷冷地看了对方一下。

钟平“哼”了一声,拂袖离去。

邹离也“哼”了一声应对。

两人只是佩服皇帝,谁也不服谁,对刚才的争吵还耿耿于怀。

————————

每年六七月,是诸夏最繁忙的时期,忙着夏收、夏耕。

秦军东征战死接近八万,又还需二十万留守三川郡、颍川郡,男丁有些紧缺,朝廷一如既往,派遣官吏、工匠下田帮忙。

在颍川郡,由郡守冯唐带头,亲自下田劳作。

上任短短三月,冯唐就把颍川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本地的官吏们称赞。

在岭南、巴蜀、汉中、关中,农耕都在顺利进行着。

在白渠建设地,新增加了三万余人,是被俘虏的齐兵、赵兵。

总体来说,齐兵和赵兵对秦国的敌视程度,不像楚兵那么严重。

时间到了七月中旬,羌王使者阿古朵再次来到咸阳,并不是他单独前来,而是一个使团队伍,还带上了一些礼物。

九卿之一的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兼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

由典客苏术,在典客官署接见阿古朵。

阿古朵道:“大人,羌王已同意臣服于秦国。”

随即,他取出一张布帛,布帛上用秦篆写下羌人臣服于秦国的内容,后面盖了印章,相当于国书。

苏术过目后,高兴道:“那便好,陛下定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