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即将开启新时代(2 / 2)

很是说明栾书的风格不被多数高层喜欢,乃至于让多数高层很是厌恶。</P>

智罃看着正在讨论的众人,心想:“我要么隐藏自己的想法,不然就应该改变风格,否则冲突绝对无法避免。”</P>

晋国现在的中军将是郤锜,他不是一个会改变自己做事风格的人,不可能去迁就他人,只有别人去迁就他。</P>

并且郤氏非常强大,有足够的底气来帮郤锜清扫任何执政上的质疑或障碍。</P>

幸亏天气很热,要不然智罃短时间内冒冷汗,该是让其余人察觉到不对劲了。</P>

他们谈论下来,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P>

如果楚国愿意服输,偃旗交出一半兵力属于规则之内,让楚国同意这一点最没有难度。</P>

赔偿方面?</P>

尽管晋国出兵教训郑国才让楚国进行救援,可是楚国先进攻了晋国的盟友宋国,等于是楚国率先开启战端。</P>

最主要的一点,打赢就是有理,再是有理输了也要没理,晋军赢了就是理最大,完全有资格让楚国进行战败赔偿。</P>

“起码十五万石粮食,铜不能少于五千锭,余下各类物品的数目再细细敲定。”郤至想了一想,觉得要求的铜锭有点少,纠正道:“铜最少七千锭,才够我们来分。”</P>

三个军团出征,每一名军将和军佐各分一千锭,多出来的一千锭则是拿来交给国君。</P>

至于智罃?他只带了少量护卫南下,哪怕本人到了战场,并不是见者有份。</P>

士鲂想质疑,忍住没有说出来。</P>

春秋时代当然有铜锭,分为大块和小块。</P>

小块长11-26、宽7-10厘米,重1.1公斤左右。</P>

大块长40-50、宽5-12、厚0.6-2厘米,重1.58-4公斤。</P>

大小块的铜锭区别那么大,主要是衡量度不统一,还是一个国家内部衡量度都不统一的情况。</P>

哪怕是按照每块最轻的重量来算,或是楚国按照自家马蹄金的规格,七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楚国即便是再富有,恐怕不会愿意交出来。</P>

很多艺术作品之中,动不动就是几万金之类,且不论这个“金”是铜或黄金,好像是谁都能拿得出来。</P>

那个就好像编剧和导演能够想象到的最穷是,只有百万的存款,居住在档次不错的公寓;或者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条件就是,吃白面馒头和咸菜、米粥。</P>

其实,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宗交易,最多也就几千金,还是特大宗交易的情况。秦国贿赂各国执政之类的官员,能拿得出手也就一次几十金或几百金。</P>

要是秦国动辄几千金或几万金去收买敌国重臣,他们的其余发展根本就起不来,尤其是列国中以秦国商贸最不发达。</P>

“你们有什么想法,写下来交给我,我再进行斟酌。”郤锜听得有些头大。</P>

听的话,哪怕是一个人在讲,有些人都记不住。</P>

如果是书以文字,不管多少人表达意见,第一次不理解,多看几次总能够搞明白。</P>

郤锜示意会议结束,结果又让郤至和楼令留下。</P>

“下军的损失和收获怎么样?”郤锜问道。</P>

郤至的笑容在脸上绽放,说道:“我们前前后后一共俘虏了超过六万的楚军。”</P>

“什么!?”郤锜以为自己听错了。</P>

一直到春秋中期的时候,历史上在一次战役中俘虏到超过五万以上屈指可数,其实也就周方与殷商的那一场牧野之战发生过。</P>

郤锜问道:“多少?”</P>

郤至开始眉飞色舞地阐述自己的出击过程,讲完作战过程,最后变得一脸的迷惑,说道:“其实,我到现在还没有琢磨明白交战过程,怎么会有那么多俘虏。”</P>

讲事实就是郤锜听懂了。</P>

“你布置的吧?”郤锜问楼令。</P>

“是的。”楼令该居功就不会谦虚。</P>

直线条的郤锜之所以能够听得懂,主要是抓住了交战核心。</P>

出击之后,打赢就一直追击,使得敌军倒卷,卷得后续部队无法立住阵脚而已。</P>

那种情况之下,败兵会逃得到处都是,愿意抓俘虏一定会抓到许多。</P>

只是,作为执行者的人,他们在交战过程中太过于忙碌,光是追击都累得半死,哪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更多,算是一种当局者迷。</P>

“你们的损失呢?”郤锜问道。</P>

郤至重新换上了振奋的表情,说道:“加上宋军,我们的总伤亡也就一万三千余,目前还有至少六成的战力。”</P>

那是战死、重伤、失踪和有宋军押解俘虏离开之后,晋国下军和宋军保留的战斗力。</P>

郤至没有说清楚,导致郤锜神态有些沉重。</P>

“伤亡不大,失踪真多啊!”郤锜说道。</P>

楼令明显看出郤锜误会,用眼神给郤至示意。</P>

“宋军一直在押解战俘前往宋国安置,不是损失惨重才剩下六成战力。”郤至赶紧解释。</P>

楼令说道:“我们俘虏的楚军太多,要是就地安置的话,一旦俘虏奋起反抗,后果将不堪设想。”</P>

尽管性格很耿直,郤锜却也能变通,说道:“打到这种份上,楚人确实可能呼声‘我蛮夷也’不讲规矩,你们先将战俘押解走,是对的。”</P>

最主要的事情是,晋国下军和宋军没有让子革所部突破,并且不止扛住楚国本土而来的援军。</P>

只要结果是好的,郤锜并不是那么在意过程。</P>

“诸侯已经明确不想打,再逼迫会让一些诸侯撤军,事后害怕我们报复,他们很有可能投靠楚国。”郤锜说得这个是接受楚国和谈的理由之一。</P>

然后,郤锜脸色沉重地说道:“中军与新军的情况不太好。中军伤亡几乎过半,战死了六千余人,包括重伤以及永久伤残两千余人,失踪三千余人。新军战死五千余人,重伤、残废千余人,失踪四千余人。”</P>

那是多少?</P>

也就是中军失去了一万一千左右的战斗力,新军失去近万的战斗力。</P>

失踪的话,私下逃跑的概率极低,应该是被敌军俘虏了。</P>

那些伤亡当然不是全在“鄢陵”附近产生,包括在“新郑”附近的交战,以及他们追着子重所部一直南下期间产生的伤亡。</P>

仅是看晋军的伤亡和减员,能够看出战况有多么惨烈。</P>

情况绝对更糟糕的楚军,他们坚持到现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难怪楚君审得知真实情况,主动提出了和谈请求。</P>

“最主要的是累,身心俱已疲惫。这种态势下,一旦楚军决意拼死,一定是诸侯先乱起来,我们也就糟糕了。”郤锜不是在解释什么,只是单纯说出真实可能发生的情况。</P>

郤至和楼令对视了一眼,再看向郤锜一起点头。</P>

这一场战役打下来,很早就进入到比拼意志的阶段。</P>

从现有情况来判断,敌我双方的意志都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一方提出和谈,肯定要让另一方考虑接受。</P>

“下一次,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不再让诸侯参与主攻便是。”郤至这话说得像是在抱怨。</P>

郤锜却是认同地说道:“诸侯之军不堪用。”</P>

“所以……”楼令拉了一个尾音,说道:“楚国这一次认输只是暂时,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P>

郤锜和郤至用奇怪的眼神注视着楼令,好像是在说:你以为楚国输一次就会彻底屈服?</P>

而楼令讲那一句话,不是不了解楚国,只是纳闷怎么还愿意和谈。</P>

“你再仔细想想。”郤锜说道。</P>

郤至嗤笑了一声,提醒道:“我兄长即将与楚国大王面对面坐下来商谈。”</P>

也就是,哪怕明知道楚国不会真正屈服,只要逼得楚君审愿意坐下来谈就是胜利,别说代表晋国的郤锜这位卿大夫,不是由晋君周来跟楚君审谈。</P>

反应过来的楼令慢慢张大嘴巴,合闭嘴巴之后,一句话没有再讲。</P>

他们是晋国的卿大夫。</P>

战局尽管对他们一方有利,只是有存在翻车的可能性。</P>

一旦郤锜能够代表晋国跟楚君审谈判,不管最终有没有取得共识,以后晋国卿大夫位比列国之君就将成为事实。</P>

站在卿大夫的立场,发展到这种情况之后,不止是战役赢不赢,赢得有多么漂亮,之类的考量了。</P>

“我没有打算带上所有卿大夫同去。”郤锜说着饮水润了润嗓子,放下水杯才继续说道:“到时候,下军佐与我前去就好。既是保证楚人一旦暴起,下军佐可以护着我离开,也是对下军佐的奖赏。”</P>

能够作为主要核心人物出现在那种场合,的的确确是一种奖赏!</P>

起码,史书不会漏了这么一篇,并且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会大书特写。</P>

“中军将应该派人回国禀告,再请求君上前来。”楼令进行善意的提醒。</P>

郤锜眼睛直勾勾看过去。</P>

“等君上过来,岂不是要等至少一个月?”郤至先问,再说道:“再者说了,我们愿意等,楚人愿意吗?”</P>

楼令很直接地说道:“未免夜长梦多,楚人一定不愿意等。”</P>

这就让郤锜和郤至不理解楼令,为什么建议派人回国请求晋君周前来了。</P>

“必要的流程,不是显得我们恭顺吗?”楼令面无表情地继续往下说道:“楚人不愿意等,届时谁能刁难我们?”</P>

这一下,郤锜和郤至可算是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