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收尾以及回归(1 / 2)

会不会跟河宗产生交战其实是以楼令的意志为准,只是他需要先看河宗的态度。</P>

能够不打的话,楼令没有马上对河宗动手的强烈欲望,更倾向于先消化来自林胡的胜利果实。</P>

只不过,楼氏都已经联合狐氏灭掉了林胡,怎么都会让周边的势力感到紧张吧?</P>

现在的情况是,楼氏与狐氏一起陈兵在河宗的势力范围边沿,在河宗人的瞩目下消灭了林胡最后残存的部落,应该会让河宗对新出现的陌生势力感到警惕,做好了交战的准备。</P>

这种情况之下极容易发生冲突,稍微一点风吹草动演变成为大规模交战亦是正常。</P>

“我们没有主动渡河,他们不敢过来。”狐雍说道。</P>

楼令点了点头,说道:“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我们是谁了。”</P>

河宗不与中原直接接壤,他们却是知道南边有一个周王朝。</P>

问题出现在哪里?河宗与周王室已经失联两百多年之久,很难确认河宗知不知道周王朝发生了什么转变。</P>

在河宗与周王室建交的时候,不说周王室到底多么强大,当时的晋国只是一个小诸侯国,可能河宗根本不知道有晋国的存在。</P>

有一点还必须讲,周王室的制服是以红色为主,又区分鲜红与玄色两个主色调。</P>

历史进程到了当下,列国之中不少是以红色为制服主色,换了制服主体颜色的国家更多,即便是晋国也改成了上红下黑。</P>

在东方世界中,有全身布料衣裳的文明不多,周王朝的衣服款式很好辨认。</P>

只要河宗人能够见到晋人,哪怕不知道来自哪里,肯定不会认错成游牧势力的人。</P>

讲真话就是,当前的游牧族群大多并未掌握纺织技能,哪怕掌握纺织技能也无法大肆织布,他们身上的遮羞物或保暖衣物主要是各种动物的皮毛。</P>

“看河宗的统治阶层有没有出现断层吧。”楼令心想。</P>

这里所指的是,河宗曾经与周王室建立朝贡关系,他们没有文字也会口口相传,知道南方有一个强大王朝的存在。</P>

如果河宗出现过改朝换代,旧有统治者所掌握的很多东西会被埋葬,包括对外社交的记录。</P>

有一点楼令不知道。</P>

河宗虽然是一个势力,他们却跟楼令所认知的势力存在区别。</P>

这是楼令无法查阅到关于河宗的典籍,不知道河宗其实是一个宗教势力。</P>

是的,周王室那边记载的河宗,翻译过来就是河神的意思。</P>

河宗居住在大河边上,一开始负责祭祀大河的一个部落,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壮大成为一个部落联盟。</P>

周王室的典籍里记载是那样,究竟有没有出现变化,要等楼令跟河宗接触了才知晓。</P>

其实,楼令倒是有心试一下河宗的军队战斗力,只是如狐雍所说那般,双方想要展开大战必须渡河。</P>

有大河挡着,尽管可以渡河,可是展开渡河的一方必然是要吃亏的。</P>

现在就看河宗知不知道新出现的势力来自哪里,一旦他们知道的话,不一定会以武力碰撞的方式建交。</P>

三天后,楼令派去河宗那边的使者回来了。</P>

“家主,他们不知道晋人,知道周人。得知晋国是周天子的分封国,我代表晋国的‘卿’前去,他们给予了很大的礼遇。”楼森先说最重要的事情。</P>

那就是,河宗的统治阶层没有出现断层,或是发生叛乱之后继承了绝大部分遗产,让封闭的河宗还知道南方的情况。</P>

周王室也是有“卿”的,只是周王室的“卿”不算“臣”,属于“客”的种类。</P>

在周王室的体系中,以客人身份效力的人一旦获得“卿”的地位,足够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极强,需要得到很重视的笼络。</P>

河宗要是两百多年没有派人南下,他们对“卿”的了解就还是老一套。</P>

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的关系,河宗在接下来双方的交流中,将因为误判而出现牛马不相及的操作。</P>

楼令问道:“对方会派来使节吗?”</P>

周王朝体系之下,只有周天子够资格派出使节,一般就是称呼为“天使”了。其余人?无论诸侯或是谁,一概只能算是“使者”这一级别。</P>

楼森说道:“臣正要汇报。他们的首领告知会将林胡人留在原地,随后要撤离军队,没有提到会不会派出使节。”</P>

那些话说的楼令眨了眨眼睛,脑子里再将信息过一圈,才得出认为靠谱的猜测。</P>

首先,河宗会留下林胡人,表明他们根本不想插手晋国……,或者说插手楼氏与林胡的事情,以此来暗示不想敌对。</P>

有了上面的暗示,再提到会将军队撤离,压根就是一种示弱。</P>

比较让人难以判断的事情是,河宗这是出于与周王朝的友谊,抑或是感到害怕。</P>

在场听了全部的狐雍欲言又止,没有忍住还是问道:“进军吗?”</P>

楼令笑呵呵地说道:“等河宗人离开,再去消灭被丢在原地的林胡人。”</P>

“……”狐雍压根不是问那个。</P>

楼令不是要戏耍狐雍,看出狐雍憋得难受,干脆说道:“既然河宗人示弱,暂时就先这样吧。”</P>

在现下,向北扩张的楼氏已经先后招惹到了林胡与楼烦,解决完林胡之后,哪怕要战事常态化,下一个针对的目标该是选择楼烦,怎么会选一个暂时没有爆发冲突的河宗呢。</P>

有趣的地方在于,楼令事先有想过,只是没有料到河宗对林胡的灭亡无动于衷。</P>

那可是换了一个邻居,新的邻居还极强。</P>

“在当代发生这种事情,好像也不荒谬?”楼令心想。</P>

看看林胡的灭亡过程就知道了。</P>

楼氏联合狐氏针对林胡足足五年的时间,中间林胡与楼烦、白翟、河宗哪怕有互动,反正这几个势力并未结盟。</P>

尤其是同时与楼氏交战的林胡、楼烦,两个势力非常有结盟的基础,结果从头到尾就是各打各的。</P>

“我好像是‘先入为主’了啊?哪怕是在中原,目前也没有没有人总结出‘唇亡齿寒’的观念,有邻居被灭顶多保持警惕,一点救援的行动都不会有,没有落井下石是怕引火烧身。”楼令经常会犯下‘先入为主’的错误。</P>

很多观念是后人汲取前人的教训进行总结,一旦遭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根据那个教训做出恰当的反应。</P>

因为没有出现文化断层,或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在,现代天朝有太多的前例可以借鉴。</P>

其余国家?他们没有天朝的历史传承,极度依靠当代智囊团的分析与判断,往往看不懂天朝做出某项选择是出于什么原因。搞到后面学习天朝文化,也能是吸纳二鬼子进入智囊团,成为与天朝交流的必备条件了。</P>

对于春秋中叶的当代其余人来说,他们并不是穿越者,没有两千多年的积累,搞得楼令根据自己的认知作为判断基础,很多时候往往会闹得楼令看上去过分谨慎。</P>

简而言之就是,楼令常常会因为所知太多,根据事态的发展有过多的脑补。</P>

在楼令派出军队渡河之后,北岸的林胡人部分投降,逃散的那一部分林胡人并未被追击。</P>

毕竟,楼令没有打算在当前与河宗兵戎相见,在河宗表现出足够的忍让之后,总是该表现得克制,不适合在河宗的地盘追击逃散的林胡人。</P>

林胡作为一个势力,他们在失去栖息地,绝大部分的人口被吞并,只余下四散的一些人,没有出现铁木真那等猛人的话,基本上就是注定要消失在历史舞台了。</P>

历史上,林胡面对赵国的入侵,一样是象征性地挣扎了一下下,大部分部落被赵国吞并,剩下则是逃离四散。</P>

将近两百年之后的林胡不堪一击,两百年前的林胡也没有表现出多么抗争的一面。</P>

楼令本想驻扎在大河边上,邀请河宗之主前来见一见,后面给放弃了。</P>

那是河宗撤离得相当彻底,他们一退直接举族向北退出两百多里,摆明就是不想招惹新出现的陌生人。</P>

能够举族进行迁徙,起码证明河宗的统合力比林胡强,对吧?</P>

林胡从头到尾就没有表现出什么集体意志,挨打的时候各自扛,逃也是逃自己的。</P>

“那就先与河宗各自安好。”楼令随后下达了撤军的命令。</P>

当然不是全数撤回太原盆地。</P>

真要是不留半个人,岂不是战争白打了?</P>

楼令在现代的河曲附近留下两个“卒”作为驻军,随后基本是走一路散一路,一般选择有地理优势的区域,留人进行营寨建设,随后会有移民被安置过来。</P>

“到处不是山坡就是树林,自然资源丰富倒是丰富,对于开展农耕却是一个大麻烦啊!”楼令知道当前哪里都有植被,在林胡旧地随处能够看到需要十来人合抱的参天巨树,可以说是人有些麻了。</P>

要是时间再往后推移个四百年左右,那个时代的人会很高兴到处都有参天大树,起码想要修宫阙是不缺材料了。</P>

对于春秋中叶的人来讲,到处都有参天大树却是一种大麻烦。</P>

春秋列国对修宫阙并不太感兴趣,同时不讲究哪种木材比较珍贵,想要的是环境对开展农耕更加便利。</P>

要先保障生存所需的粮食,再去追求其它,不对吗?</P>

楼氏对林胡展开战争,论什么收获最有价值,排在第一肯定是人口,随后是各种珍奇的皮草。</P>

从取得的收获能够看出一点,其实从林胡的族群名称也能品味得出来,当地真是树林一片连着一片。</P>

“幸亏林胡人主要是以放牧为生存手段,要是采集配合农耕,我们花费五十年都不一定能够将之消灭。”楼令对狐雍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