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要举行弭兵性质的会盟?那不等于是公开求和嘛。
“应该是君上派人去‘郢’宣战,引发的结果。”楼令猜测道。
连续几次惨败又被疫情肆虐的楚国,能够想象到他们现在有多么虚弱。
晋国要再次南下,只要是两个军团以上的兵力规模,楚国应不应战都扛不住。
明确知道现阶段打不过晋国的楚国,他们能够怎么样,只能是寻求和平了。
“已经有过一次‘弭兵会盟’了。相隔不到三年的时间,先后爆发了‘桐丘之战’与‘鄢陵之战’两次战役。”郤至的意思是,楚国在玩缓兵之计。
这一点楼令当然看得出来。
第一次“弭兵会盟”是因为晋国陷入衰弱期,丢失了天下霸主的宝座,谋求保住中原霸主的宝座,主动向楚国提议平起平坐。
所以了,第一次“弭兵会盟”的条款就是,晋国与楚国共同成为天下列国的盟主,对双方的小弟都有权收取进贡和进行监督。
刚才郤至说过了,在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后得三年内,晋国主动挑起了新的战争,连续两次击败楚国,直接让楚国不再与晋国平起平坐。
因为第一次“弭兵会盟”是那种性质,处在虚弱状态的楚国自然没有心理负担,愿意再次举行“弭兵会盟”的方式,用来麻痹晋国君臣。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楚国在学晋国的做法,并不觉得有什么丢人。
这样一来,晋国要是答应跟楚国展开“弭兵会盟”的话,楚国学晋国事后翻脸,不止心里不会产生丝毫的负担,也算是报了之前被晋国欺骗的仇。
有那么一个问题。
“楚国怎么觉得我们会同意展开‘弭兵会盟’呢?”楼令觉得有那么点不可思议。
郤至很直接地说道:“因为我们每一次没有了外部的敌人,内部总是会生乱。”
“另外,我们跟楚国交战,每一次也有损失。你也知道,目下我们出动一个‘师’都勉强,何况是其他家族。”郤至补充了一句。
其他家族怎么样,楼令只是多少有一些概念。
现下的楼氏,兵源方面没有问题,只是集结私军会在后勤供应上出现困难。
无法保障后勤供应,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意味着家族的库存到了红线!
一个家族的库存资源靠近红线,来年要是出现天灾,府库里面拿不出资源支撑,会有什么后果?
“我家都这样窘迫,可以想象那些中小家族怎么样。现在大概也就郤氏和范氏好过。”楼令心想。
郤氏有“温”地。
范氏有“原”地。
两个家族每一年都能生产出比其他家族更多的粮食,府库里有足够的存粮,心自然是没有那么慌。
当然了,楼氏和荀氏不用太过于担忧。
楼氏还有郤氏能提供粮食。
荀氏也有范氏可以提供粮食。
其他家族?他们就要很难受了。
“‘平陵’和‘太原’的农业开发还要加强!”楼令一直都在加强,只是再怎么重视都需要一个建设期。
到现在,其实“平陵”也成了一个粮食出产地,每年的粮食产量大概是“温”地的三成左右。
别以为“平陵”只有“温”的三成粮食出产量很少,“温”地那边建设了几年,“平陵”才开发多少年。
“温”地成为粮食高产地已经近百年,每一个获得该地的家族还一再加强,并且那边的气候太适合农耕了。
“平陵”成为楼令的封地也就十六年的时间,真正展开建设其实是十四年之前的事情。
太原盆地落到楼氏统治之下的时间已经有十三年的时间,只不过当地需要从零开始进行建设,光是筑城前后就耗了四年。
到现在,楼氏对“平陵”的开发已经到了极限,该建设的水利设施完成,缺少的是能够继续开垦的土地,并且土地的肥沃方面不如“温”地或“原”地。
楼氏对太原盆地的开发还没有到达极限,所指的是能够作为农田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发。
主要是什么情况?森林覆盖太过夸张了!
到了现代有那么多机械设备,想要将一座森林变成耕田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楼氏已经在使用铁质农具,并且有了锯子等工具,可是清理森林真的没有那么简单,需要动用的劳动力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
所以,楼氏只能规划目标,一年清除多少面积的森林,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清除里面的杂物,每年完成计划中的一部分。
需要知道一点,并不是每一个区域都适合农耕,要看气候以及土地肥沃度。
诸夏这一边,属于优越农耕的区域就没有几块,要么是土地不够肥沃,不然就是气候比较恶劣,最要命的是有些农耕区动辄出现水患。
要对比底蕴的话,楼氏自然是比不过那些老牌卿位家族。
只是吧?楼令花二十多年的时间追赶了上来,乃至于在很多领域上超过那些老牌家族了。
楚国储君熊招秘密派人跟郤氏沟通。
郤氏先将消息告诉楼氏,随后汇报给了一国之君,最后变成一众卿大夫全数知晓。
一场新的会议召开。
楼令到场发现邯郸旃也在,知道邯郸氏愿意同意各个卿大夫开出的价码了。
“既然熊招提议进行弭兵之会,想来是已经登基,或距离登基的时间不远了。”中行偃讲出自己的看法。
会盟,结果国君不到?作为小弟可以这样搞,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才不会这么干。
那样一来,楚国无论是谁坐上君位,反正就是需要在会盟之前完成。
士匄颔首道:“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停止内战。”
怎么说呢?
楚国从国家层面上承认不如晋国,事实归于事实却会对楚国封君与贵族造成精神层次上的打击。
晋国一旦没有外敌就会内乱。
楚国恰好相反,对外战争失败一定会内乱一场。
需要有人用事实来提醒楚国封君与贵族,继续打下去谁都不会好过,他们才会晃过神来试图对付外敌。
“熊招这样做很有当担,可能是我们的劲敌啊!”中行偃说道。
楚国能够变得强大,实在是出了很多有担当的明君。
而楚国之君的担当已经由历史一再证明,哪怕到战国前中期都是仍然如此。
例如被秦国骗去囚禁的楚怀王,他或许是有些蠢,听说儿子当自己死了进行登基,立马就承认了下来。
楚怀王一承认,秦国反而慌了。
说白了就是,秦国囚禁楚怀王是为了迫使楚国割地,楚国有了新君就让秦国无法达成目的,相反秦国要害怕楚怀王死在秦国了。
“为什么要答应举行弭兵之会?”楼令问出这个问题。
一众人皆尽愣住。
对啊,明知道楚国想学晋国玩缓兵之计,为什么要上当呢?
楼令一脸奇怪地说道:“楚国求和,还是注定没有诚意地求和,有必要让我们讨论答不答应吗?”
不是吗?
楚国求和是他们的事情,不代表晋国需要做出正面的回应啊。
压根就是晋国君臣陷入思维误区,一听说楚国想要求和,顺着事态的发展,只光思考要不要答应。
“你什么意思?”郤锜直接问。
“谈可以谈,主要是让列国知道不是我们非继续打不可。”楼令先说这一点,再接着往下说道:“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假设休整上一年到两年的时间。跟答应与楚国休战是两码子事,得到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有些人还没有明白过来。
楼令更直白地说道:“我们与楚国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和平,可以麻痹其他诸侯,目的只是为了更好的实施扩张。”
一件事情的发生,时间一再进行流逝,曾经为什么要那样做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世人却会在思维中认定为理所当然。
晋国为什么要跟楚国一再交战?那是晋国接了齐国的棒,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
晋国与楚国为什么就是无法和平相处?早不是晋国因为要阻止楚国取代周王室,变成谁赢就能够作威作福。
当然,因为楼令对版本进行更新,作威作福已经成了旧版本。
版本更新之后,进入到晋国谋求取代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也能是晋国极力谋求扩张。
在场要说谁听得最明白,无疑就是晋君周了。
那些卿大夫,他们或多或少知道楼令的主张,要说真的当一回事则是恐怕未必。
摒弃旧思维,拥抱新思想,历来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思维固化的人压根无法接受。
仍旧是以前的玩法,晋国的魔咒很难被打破。
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几个卿位家族还愿意互相容忍。
一旦外面的强敌被击败,卿位家族立马就将目光转向对方,不是算旧账就是为了新的利益进行撕咬。
不再只满足于天下霸主的身份,谋求取代周王室,对卿位家族有好处吗?
一再进行对外扩张,最大的难题就是防止互相捅刀子。
明白楼令主张的卿大夫,他们需要先想清楚上面那两点,合适的机会之下所有卿位家族盟誓,不是说谁只光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
士匄沉吟了一下下,说道:“上军将所言极是啊!”
这让中行偃有些侧目,心想:“搞什么?士匄近期怎么一直附和楼令的意见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郤至也看出来了,心中十足的警惕。
倒不是郤至认为楼令会被范氏拉过去,纯粹就是不想自己的“大脑”受到污染。
“拒绝举行会盟?”郤锜问道。
楼令简约地说道:“做我们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