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罢止纷争?怎么可能啊!(1 / 2)

有些卿大夫其实很想去“商丘”接受宋国君臣的款待,只是郤锜已经明确拒绝,他们不好接受华元的邀请。

以为去了所谓的款待只是参加各种宴会吗?岂止啊!

国家足够强大,身份跟地位足够高,走到哪里都能够收礼物收到手软。

只是吧?收礼不是白收,拿了何等价值的礼物,需要给予平等的回报。

那叫什么?叫: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当前的贵族还是很讲究的。拿钱一定会办事,办不了事肯定不会拿。

一整个阶层去维护那种既定规则,保证了互相之间的信誉度,谁也不用担心被白嫖。

要不然的话,拿钱不办事让名声坏了,收礼大概就是一次性的活动,很难再有下一次了。

总得来说,宋国的贵族很懂得花钱,否则也不会以一个殷商后裔之国的根底,到现在可以活得很是滋润。

当然了,也不是每一个强国都会接受宋国的贿赂,比如齐国或楚国就不是那么在意。

晋国强大初期的君臣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他们一下子被宋国的金元攻势搞得沦陷了。

齐国跟周王室的关系太亲近,他们即便在打击楚国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宋国,一样很难对宋国表现出优待。

楚国就在宋国边上,哪怕是楚国没有试图北上争霸,以楚国的兼并的国家数量之多,注定楚国很难拉拢到宋国,其实楚国也没有刻意去拉拢宋国。

齐国要讲究人情世故。

楚国和晋国玩得是地缘政治。

随着晋国的战略目标变更,不再是以前的称霸模式,无疑需要让宋国适应新时代新规则来调整国策了。

那么,宋国君臣发现晋国的改变了吗?看华元已经展开行动,至少华元是察觉到晋国的异常了吧。

宋国自从华元担任右师(执政)之后,他们在重大的对外邦交上还未犯过错误。

不是晋国画风突变,历史上华元依靠自己的社交能力,他对很多重大事件起到了牵头的作用,乃至于是左右了晋国和楚国的争霸进度。

这样的一个人,华元率先发现晋国的不同,讲实话就是不那么令人感到太过意外。

晋国君臣以及大军并未在宋国境内多耽搁,正常的驻营过夜,隔天就继续启程。

宋国为了表示出对晋国的恭顺,他们在晋军行军通道的沿途准备了粮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晋国的几个卿位家族。

在价格方面,宋国采取了一视同仁的定价方式,并未在那些卿位家族身上分什么五六九等。

分?

怎么分?

真的要去分,宋国可能讨好那么几家,得罪的家族一定更多。

宋国为什么不是烹饪了之后送过去?因为这样做就变成了劳军的形式。而劳军可不是谁都能干,哪怕周天子都不能犒劳自己臣子的军队。

晋国的卿位家族从宋国买到便宜的物资,他们并未分润给其他中小家族,多再多也是收入囊中。

贪心不足的卿大夫甚至请求宋国贩售更多的物资,摆明就是看到有便宜想要狠狠占一波,其中包括了楼令。

“我们需要粮食,大量的粮食。”楼令深吸一口气,接着往下说道:“在未来的几年,我们需要抓紧时间经营秦地,会使用到大量的劳动力。”

人要是干活的时候,肯定是吃得比不做巨量体力劳动更多。

同时,大量的人手集中起来办一件事情,等于他们无法参与其它的劳动了。

这一进一出,人少了区别不大,人一多可就要显示出其中的天差地别。

楼小白知道家族需要消化和经营秦地,其中之一就是恢复当地的农耕,并且要进行相关的水利工程。

秦地其实是一个好地方,天晓得秦国统治期间为什么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渭水贯穿了整个秦地,另有泾水和洛水这两条大型水系可以利用。

当地的森林覆盖率比其它地方要少许多,地势方面还显得比较平坦。

那样的地盘,一大片又一大片被秦国用来放牧,不是开垦来进行农耕。

难道是秦国不懂得怎么过日子?其实不尽然。

秦国是从游牧转为半游牧半农耕的一个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游牧的秦人比从事农耕的秦人数量更多,也就导致秦国中枢很难一下子就重视起农耕。

强制放牧的群体去从事农耕?真要是那么好对居无定所的人进行管理,不至于诸夏大地北方有过那么多的游牧族裔,只出现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这些超大型势力了。

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秦国从事农耕的人数远超放牧的群体吗?没有错,正是从商鞅变法之后。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用强制分地的方式切割了旧贵族的封地,也将大批人安置下去,他们所占据的地盘优势才得以发挥出来,又到修了郑国渠才让关中成为鱼米之乡。

仅是依靠关中的产出,其实根本不够秦国支撑一次次用兵规模庞大的征战消耗,主要是秦国还有蜀地这一个粮仓。

当然了,蜀地优渥的农耕环境并非天然形成,事实上是跟秦地一样,经过一系列的人为建设,以相关的水利工程最为关键。

楼令肯定不是要修建郑国渠那样的庞大工程。

类似郑国渠这样的庞大工程,真不是当前的楼氏可以在十年之内完成,哪怕是晋国来进行,工程的进度很是顺利,一样需要耗时十年以上。

而晋国在自己的原始地盘上都没有搞大型水利工程,怎么可能在秦地启动那种工程呢?

“我们先围绕泾水修建总长度约一百二十里的灌溉系统,用五年到七年的时间来分批完成。”楼令说着顿了顿,一小会才继续说道:“泾水的源头在义渠人的势力范围,借那一段时间也好好来了解义渠是一个什么样的势力。”

如果说义渠人在之前以后会是秦国的麻烦,等楼氏将秦廷驱赶走,义渠要变成楼氏以后的麻烦了。

到目前为止,义渠并未与楼氏进行正式的接触,双方在边境上却是有了小规模的摩擦。

秦廷跑了,不是每一个秦人都跟着跑。

楼氏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俘虏了一定数量的秦人,后面也让一些没跑的秦人放牧部落归顺。

再加上楼氏本身就有放牧产业,之前林胡旧地与义渠有接壤,占了秦地增加接壤边境线。

放牧需要追逐水草,通常在一个地方根本待不久,需要一再更换放牧的地点。

不是每一块区域都是水草丰美,真正好的地方绝对不多。

那么,同一势力之下都会出现对草场的争夺,何况是不同势力之间呢。

所以,不会因为同一片地方换了统治者,之前没有什么矛盾,以后就不会出现矛盾。

哪怕是楼氏没有放牧产业,难道还能够忍受义渠的部落一再过界放牧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一搞,楼氏肯定要开始注重起了义渠,能够妥善交流就维持最大限度的和平,一旦义渠不识好歹则是争取一次打疼。

灭掉义渠?楼氏跟晋国遭遇的情况一致,需要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短期内不适合再大举用兵。

只不过,楼令清楚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事情的进展绝不是可以人为控制,怎么都要预先做好相关的准备。

等楼氏消化好了近期的胜利成果?有鉴于楼令知道秦国与义渠的恩怨纠葛,肯定是会想要彻底解决掉义渠。

“希望未来有那样的机会吧。”楼令觉得晋国不会太安稳,总是会在最出乎意料的时候爆出什么雷来。

那真不是楼令尽力调和几个卿位家族就能够避免,再者说他也不是每一次都能调和成功。

另外,晋君周越来越按耐不住,天晓得他会以什么方式来破局,重新获得属于一国之君的权力。

晋国君臣进入郑地直接往“虎牢”行军,途中郑君嘉派来的使者团拦路。

使者乃是子孔,他极力求见晋君周,得到了接见。

“这是要不计代价求和了。”中行偃低声说道。

晋君周接见子孔的时候,一众卿大夫皆尽在场。

现在的郑国很惨,他们失去了北部、西部和南部,东部正在被宋国和卫国不断蚕食。

而当前的郑国有点畸形,他们失去了大片大片的领土,可以使用的兵力却是多达四万左右。

四万郑军肯定是无法在与晋国的较量中翻盘,光复被晋国占领的区域。关于这一点,只要郑国君臣不是得了失心疯,相信可以做到心里有数。

郑国打不过晋国,对吧?

郑国只能认清事实,先与晋国达成停战协议,其中包括可以当晋国的小弟。

如果郑国君臣理智又聪明,他们不止要承认失去领土的事实,还要争取当晋国的小弟。

因为那样一来,郑国就和卫国、宋国同为晋国的小弟,小弟之间爆发战争的话,一样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争取获得晋国的支持或谅解,不至于会让晋军需要立场鲜明的站队或是直接下场。

子孔可以说话之后,先是提到郑国以往的过错。

什么过错?那是郑国一直在晋国与楚国之间来回摇摆,不止是让晋国和楚国变得难以相信郑国,连带列国也对郑国的信誉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郑国是因为弱小才需要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来回横跳,但凡郑国有足够的实力,何尝不能拳打晋国,再脚踹楚国呢?偏偏郑国的实力不足,充分体现出什么叫弱小就是罪过。

所以,哪怕郑国是因为迫不得已才干出朝晋暮楚的操作,错的肯定就是郑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