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臧虽然问的时候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此刻还是受到了现实的冲击,沉默了半晌又问道:“那是父亲还在,还是我……”
“你别想那么多了。你父亲要你和我们一起抗清,重光大明,就是因为单凭东宁的军力无以与清廷对抗。如今我们不是已经胜利了么?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实现你父亲、祖父的心愿,令大明威震七海。”
“我知道,可是……”
“别可是了。你要是还有什么想问的,等见到许大叔的时候问他吧,他最能给你解释来龙去脉。”项绍宽担心再说下去会露出什么马脚,赶紧中止了谈话。
郑克臧的好奇心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但队伍前面的传来了消息,大军已经到达了红河的北岸,对岸就是升龙城。
和许多大城市一样,升龙城建在大河之滨,是因为这里的水源和冲击平原能够养活上百万的人口。红河江面宽阔,水流不算急,但也不是奇穷河这种小河可以相比的,就算是在枯水的冬季,想要涉水过河也不可能。
郑克臧等三人来到了岸边,坐在马上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部署。
升龙城廓巨大,在安南人嘴里叫作“东京奉天府”,下辖永昌、广德两个附廓县,看得出来完全是模仿大明南京的做法。
很显然,黎军在谅山吃了英制重炮的大亏之后,学得精了,没有在岸边修筑营垒,而是在离岸几十丈的地方筑起了防御工事。如果不能突破这道防御工事,那么就无法进军升龙城下。
“我军从河岸这边炮轰敌营,恐怕够不着,但若是不能先轰破敌人的营垒,渡江部队必然遭到敌军枪炮、弓箭的打击。”吕宪华一边把望远镜递给郑克臧,一边说道。
“不行就继续用木筏强渡。”郑克臧连打胜仗,显然已经不把这些黎军放在了眼里。
“木筏强渡也不是不行,只是伤亡会大一些。”项绍宽摇了摇头,“还是要再想想办法。”
“少爷,我有个办法。”林玉龙忽然大声说道。
“讲。”
“敌军的营垒,总不能修上几十里吧?我愿意带一队人,溯江而上,从上游渡河,然后进攻敌人营垒的侧翼。这样敌人两面受敌,少爷就可以率军强渡。”
林玉龙说完,马上的三个人都马上作出了回应:“不行!”
原理上讲,林玉龙的想法完全正确,分一部分兵力从上游过河,就能够绕行袭击敌人侧翼,打乱敌人的防守。
但实际上,升龙城的工事应该是环城而建,不光有对着红河江岸的这一侧有,朝着西面红河上游的方向肯定也有防线。如果林玉龙只带少量兵力的小分队,未必能打破防线,到时候不但不能帮助主力渡河,小分队本身还有被黎军围歼的危险。
当然,三个人说“不”的原因又各不相同,郑克臧自然是舍不得让林玉龙去冒险,吕宪华则觉得,轻装渡河没有重火力,不符合作战的原则。
项绍宽却是缓缓地说道:“其实,我军也不必急于渡河。既然我们发动多路大军攻略安南,到了现在这最后一战,自然是要发挥出多路进击的作用。按照这几天接到的军报,洪磊和阮有豪的大军都已经逼近升龙,黎军东、南两侧全都没有退路。只要等曾养性的大军休整完毕,从红河上游顺流而下,就能够对升龙形成围攻之势。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红河北岸下寨,与黎军隔江对峙,等待时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