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朱家夼的朱顺灯(2 / 2)

轩辕新明录 林芫美 1319 字 10个月前

“我也知道没办法验证真假,可万一这些人真的是朱标的后代呢?”常镇业笑着说道,“我倒不是舍不得这十几户人家,只是万一他们就是朱标仅存的后裔,能活到今天也不容易,朱棣和清朝都没有弄死的人,被我们给弄死了……”

“呃……”毛渊明没想到常镇业是从这个角度想问题,也不由得一愣,接着笑了起来,说道,“那你说,怎么办好。”

“嗯……这个朱顺灯好死不死,自曝身份,还送来信物要求验证。正像你所说,属于不知死活了。我看不如这样,让冯锡范先去告诉朱顺灯,朝廷要验证他们是否真是朱标后裔,将全村人诓骗上路,送往南京,交给老许。我们再写一封信,提前送到老许手里,告诉他事情的来龙去脉,请他酌情处理。”

毛渊明听完一皱眉,问道:“那你觉得老许会怎么处理?”

“我们能想到的,老许也能想到,他应该不会处死这些人,但肯定有办法解决。”

“也行吧,反正这事情不要闹到京城来是最好。”毛渊明无奈地叹了口气,“对了,说到老许,他最近有信来么?他的县政改革试点搞得怎么样了?”

“诶,你还说对了,老许昨天有信送到,说是县政改革试点在浙江基本算是成功,可以向南直隶、江西和福建三处地方推广了。”

“哦?具体怎么说?”

“当初在南京开会的时候,老许提出来,要进行县政改革,一开始先在浙江试点。”

“这个我知道啊,开会的时候我也在。”毛渊明略微回忆了一下,说道,“当时老许、诚丘、书同他们都说,明代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典史四个官,而且大部分县并不足额配制,全国一千一百多个县,只有三百多个县设有县丞,一百多个县设有主簿,而典史则设裁不定,朝令夕改。这其实是对县级政务一种放任的态度,也造就了明清两代皇权不下县的状态。我们想要提高施政的效率,就非改革不可。”

“对,所以老许提出,要充实一个县的官员,把事情管起来。按照他的方案,县丞和主簿每个县都要配备,县丞为正八品,单独开衙,专司农桑水利,主簿为正九品,在知县衙中办公,负责文书往来,掌管账目、胥吏等事务,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另外,每个县都增设统计局,负责登记户籍、记录物候天象、采集水文资料,设正九品统计一人,中统、军统副统计各一人,各司其职。典史原本是不入流的文职小官,掌管缉捕、稽查狱囚,老许犹豫不决是否要保留,正好项绍宽说,有大批下级军官需要转业安置,所以最后决定予以裁撤,同时在县里增设县尉一职,为正八品,单独开衙,掌握一县治安、训练、缉捕等事,下设书记官和武库大使,分别是正从九品,负责兵籍登记、文书往来和军械管理等事务。”

“咦,我记得当时有个争议,说县尉不过是正八品,而军中的连长、连副是七品的职衔,未必肯接受八品县尉的职位。”毛渊明又想起来一个问题。

“是的,所以说要试点,看看那些转业军官们的态度如何。”常镇业点了点头,“老许在来信中说,试点的效果非常不错。一来军人地位本来就低,不要说连长了,就算是营长,见到科举出身的知县也要下拜行礼,所以当个八品县尉,居于知县之下并无什么问题;二来,在军中,连长算是个屁大的官,带兵打仗很累,还要流血牺牲,转任县尉之后,却成了一县之中的’三老爷’,威风凛凛,俸禄虽然比在军中时少一些,但却可以从老百姓那里刮油水,反而更滋润。”

“啊?新制度刚开始实施就已经开始刮地皮了?那日后还了得?”

“哈哈哈哈,刮地皮是我说的。其实暂时来说,不需要刮地皮的。试点的另一个特色正是提高官员薪俸,正八品的县尉,年俸一百二十两,比之前的三十六两高出一大截,我相信暂时是不用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