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架水车(2 / 2)

听起来差不多,区别大了,两根木头连接的地方,弄的差不多,放好之后,向里面打小木头块,这叫楔子,对尺寸要求低。榫卯则要求两头的尺寸必须稍相当,在连接之后,通过木结构,让它们无法分开,精细程度高出太多了。

呸!张轩手中要是有钉子,谁愿意作这么麻烦的事儿啊。

上张村,是距离县城最近的,靠寒江的村子,是一座大村,全村有五十余户,近五百人。

里正、宿老来了好几位,看着张轩带人忙活儿,脸上带着一丝担忧,这几天可是该开耕了,张家小爷在发什么疯,不仅自带了两名木匠、四名县兵,还从村里抽调了三十多壮劳力,这不是瞎折腾吗?

在蓝县,张氏是大姓,关系错综复杂,据说最早的时候,张姓是三个不同的人家,几百年过去,早就分不出谁是谁了,反正只要是张姓,都算是张氏的族人,具体分到哪一支,那你得不停的向上数。

单是可以架梁的大木就有十几根,都是上好的木料,中、小木料有一堆,更小的东西没人能看明白是什么,还有几个缺牙儿的圆木盘。

张轩忙的脚不沾地,这里没人知道什么是水车,木匠也只是按他的要求打造零件,看过这些零件,张轩就知道架水车会很难,非常的难。

为了能够制造出实用的水车,他的标准是一降再降,最终的成品水车直径只有两米五,这就是景观级的水车,力量太小了,可他没办法啊,木匠的头发都快掉光了,谁也没干过这么精细的活儿。

在大周,匠人就没有专业的,至少张轩没见到过,别管是铜匠、木匠还是泥瓦匠,统统都是业余的。最后,还要加上他这个业余的设计师。

“来十个人,准备下水,腰间要绑麻绳,把这四根大料打到水底,至少要打进一半深。”张轩大声的呼喝着,不是不听话,他们是真不懂。

正忙着,身后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这位兄台请了。”

转身,身后不知何时多了五个人,一个小厮打扮的小姑娘,还有四位锦衣男子,这样的打扮,蓝县是没有的,张轩倒是认得,这不是儒生的服饰嘛?

“小娘子有礼了,几位兄台有礼,可是姚公的家人?”张轩还礼说道,户部左侍郎自我流放五千里,这事儿他早就听说了,不过和他没关系,连他爹也只在横水码头见过一次。

“正是,请问兄台,这是在造何物?”姚静好奇的问道,姚千在到达蓝县第二天,就悄无声息的带人去四处查看,根本就没在蓝县。

姚静则是四处观风,一个小破县城,看了十余日,走遍了三十八村。就这破地方,除了寒江和寒江山脉,实在没啥看头。山脉深处有山民,姚千不准她深入,这几天正闲着无聊呢。

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干活,这是姚静到蓝县之后,见识到的最大工程,自然满心的好奇。不仅是她,身后的四位师兄,也同样好奇,再加上张轩的衣着气势与众不同,这才允她近前询问。

其实张轩不论前世今生,气质都很一般,原本还有几分儒雅的学者气质,如今变年轻了,哪还有什么儒雅可言。

问题是身边的人太烂,有绿叶,才显红花,在这样一群人之中,张轩绝对是鹤立鸡群,一眼望去就是焦点,也难怪古人会先敬衣衫后敬人,不是他们市会,这身衣服,就显得与众不同。

“造水车。”他对姚千了解的不多,对于一位现代人而言,侍郎什么的还不值得他敬畏,换成大周皇帝还差不多,宰辅都不够格。

“水车……水中行车,是为舟,原来兄台是想造船,以吾观之……”当朝左侍郎的亲闺女,自幼聪慧,十六岁养出浩然正气,这见识和气质比张轩可强多了,在她面前,明知道她是个小丫头,几位上了年纪的宿老大气儿都不敢喘。

“不是造船,是水车。”张轩轻捂额头,倒不是鄙视她,只是觉得解释起来麻烦,据他所知,大周是没有水车的,新生事物嘛,不了解很正常,不能说人家见识低。

“哦?兄台,这水车是何物?”原本只是看热闹,没想到看出新东西了,不仅姚静有兴奋,她身后的四位师兄,也是一脸的求知欲。

“这个……解释起来有些麻烦,若是你们没事儿干,可以看着,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张轩忙着呢,没功夫给他们科谱。

“也好,便见识一下。”姚静连连头,个头虽矮,站在河堤上,却傲视群雄。

打桩很难,特别是在没有工具的时候,全凭人力,哪怕是在江边儿,这也是宽达一里半的大江,水流虽缓,水却不浅,水流的力量极大,时不时的就有人不小心被水冲走,好在腰间有麻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