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又多了一重身份(2 / 2)

回来的儿子 过节不收礼 1114 字 11个月前

......</P>

1939年3月15日 星期三</P>

上午九点多,黄妈挎着一个篮子在巨籁达路(今巨鹿路)上的马路菜场买菜。</P>

上海早期居民买菜都是在近郊农民或摊贩每天清晨在集市上设的摊。</P>

也有沿街叫卖的商贩以及街面上的肉铺、蛋铺、鸡鸭鱼行。</P>

最早的菜场是1864年英法两国商人联合在洋泾浜(今宁海东路东端一带)空地上搭的大棚,命名为【中央菜场】。</P>

1920年后,租界开始兴建西式的中大型市内菜场,总共建了有三角地、铁马路、八仙桥等十多个。</P>

马路菜场也有许多,比较有名的有“菜市街”(宁海东路)、麦琪路(乌鲁木齐中路)、巨籁达路(巨鹿路)等。</P>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全上海已经有了49个菜场。</P>

“翠萍,翠萍。”:</P>

一道苏北口音的女声在黄妈身后响起。</P>

黄妈转身看向身后。</P>

“翠萍,果然是你,我还怕认错了。”:</P>

一个40多岁穿着土布衣服也挎着个篮子的女人靠了过来。</P>

“招娣?你也来上海了?老家现在怎么样了?”</P>

女人名叫陆招娣,40岁,中统高级特务。</P>

黄妈原名黄雅芝,42岁,中统为她打造了新的身份黄翠萍。</P>

为了混入周家不引起怀疑加上她本身长的显老,中统将她的年龄改为了50岁。</P>

招娣将黄妈拉到街角的无人处,两人用苏北话展开了对话。</P>

对话时有说有笑,远远看去就好像在异乡遇到亲人后互相聊家常。</P>

“翠萍,我们俩同届,你跟我交个底,你叛变了没?”</P>

“你觉得呢?”</P>

“我盯了周家几天了,我相信你没有。”</P>

“你什么时候到上海的?”</P>

“快半个月了,新的上海站负责人马上就要到上海,局里让我们先过来打前站归拢队伍。”</P>

“新的站长是谁?”</P>

“不知道,听说从香港过来,夜莺怎么样?叛变了吗?我得到的消息是她和丁现在走的很近。”</P>

“丁拉拢她,并且以她和我的身份做要挟,夜莺说她将计就计获取丁的信任,否则我现在怎么可能还站在这和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