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写故事的书生(2 / 2)

“哈哈也不怕先生笑话!”书生说着竟是一笑,“在下从小对经义政论兴趣不大,学到现在,也愚笨不已,想要中举怕是此生无望。若是此书能顺利筹备出来,一来也算完成了一件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二来嘛,嘿嘿,虽不是什么值得引以为豪的着作,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但凭借此书,说不得我傅某人也能如历代公卿一样,名留青史。”

宋游听完认真想了想,还真有可能。

如这位书生所说,这类书籍在这个年代只算杂书,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会被一些老儒所唾弃,有些人写了书都不敢留名,怕丢了脸面。但这类书籍在这年头却也是广受欢迎的,流传度远高于名着经典。

而市面上相似的书并不算多。

一本《桃李岁时记》,写得并不算好,故事之间还夹杂了大量玄门中人才能看懂的内容,却依旧以极快的速度风靡了大江南北。

为何?

世人都对这类故事感兴趣,可写这类书的、能写得好的,却太少了。

这书生若写得好,还真可能流传下去。

宋游自然没有这个时代的腐朽思想,并不歧视这类杂书,仔细一想,能参与进一本流传千年的书籍的着作,倒也挺有意思。即使当它流传到后世时自己早已是一堆白骨黄沙,什么也不剩了。

巧之又巧,临走之时,就在那北瓦子里,云说棚中,听张老先生详细的讲了一段。

“这类故事我有不少。”

“巧了,前路还长。”

“说来也长。”

“我与先生倒酒来!”

“有一条件。”

“先生请讲。”

“我说一件故事,足下也得说一件,如此两清,各不相欠。”

“一言为定!”

“我便先讲那遁地贼人。”

“洗耳恭听。”

“这要从好几年前说起,那贼人原本姓莫,家住逸都城外,莲花村,本是一落魄书生……”

宋游声音不大,细细的讲来。

整体参考了张老先生的故事结构,从记忆中翻出来复述,自然也就带了自己的味道。同时省略了张老先生那些说书技巧、语气词,而变得像是寻常街坊黄昏时坐在村口榕树下与你讲起前段时间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书生听得如痴如醉,沉迷不已。

就是其余那一家三口,也忍不住坐在船舱里听,小女孩儿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想来心中也有了个充满玄妙的世界了吧?

讲完正好闻见粥香,先吃早饭。

清粥寡淡,却正好适宜这江上寒冷的早晨。

饭后轮到书生还故事了。

“在下游历阳州之时,曾在一高山隐士口中听过一个故事。”

“请说。”

“说在几百年前,阳州远无此时繁华,甚至有大妖盘踞,离了道路的所有山岭都是大妖的猎场,还常有山妖下山害人。恰逢前朝末年,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此时有一道人途经此处,身负青玉宝剑,在黑独山上与那妖魔周旋了整整半年,将之斩于剑下,此后阳州方才太平。”

因为缺了细节,书生的故事要简短许多:“而那道士,听说就出自伏龙观。至于伏龙观到底在哪,故事里没有,也无人知道,在下是从另外的故事里听过阴阳山伏龙观的名字,才大胆猜想,也许是同一座道观。”

“好。”

宋游露出无奈之色。

下意识试着回想了下,并未发现几百年前有哪位祖师是善于使剑的。

不过也不要紧。

可能是故事传闻出现了偏差,可能是哪位祖师下山后有段时间学着用了剑,也可能是他自己没记清楚,总之都是常见的事。

主要的是其实他并不是很想听。

伏龙观历代观主都很少留下关于自己游历的事迹,就连宋游的师父,也很少向他说起自己年轻时的见闻收获,都是怕对后人造成影响。每个人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而太过久远的祖师,未曾谋面,其实在宋游心中,和陌生人差别也不大。

“先生觉得这故事如何?”

“故事虽大,但不算有趣。”

“哈!不曾想先生与我所见竟是不谋而合!”书生笑道,“我有一表弟,平常爱求我说故事,他就偏爱这一类,故事越大,神佛越多,故事中的人物有着越高的法力,别的什么也不管,他也觉得有趣,不过我却是不太喜欢。”

宋游稍作思索便已知晓,这书生定是想着自己也在灵泉县,也听过伏龙观,这才特意讲了有关伏龙观的故事。

“足下不用再讲有关伏龙观的故事了。”

“先生爱听哪种?”

“有妙趣的。”

“那方才便算我白讲了,再赔先生一个!”

“倒也不至于。”

“先生不必客气,在下既是要将之编整成书的,又怎缺这一两个故事,出门在外,相逢都是陌生人,还是洒脱些为好。”

“有理。”

宋游便不再拦他了,只看向旁边的小女童。

那女童一边在船边拨弄着水,一边听他们的故事,忽然之间,似是被水中光亮吸引,她趴在船沿想凑近了去看。

而水下隐隐有庞大的黑影在游动。

宋游用手指敲击船沿,吸引到小女童注意后,便笑着提醒她不要玩水,待她重新坐好后才安心,再瞄一眼江中,那道黑影已然消失不见。

谈话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

求一点点推荐票(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