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秋思出生在彩云之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上,整个镇子不过百十家人,骑着自行车20分钟就能逛遍小镇。
秋思有一个亲妹妹,叫李秋雨,小她四岁。
1999年的时候妹妹秋雨五岁,父母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去广东电子厂打工。
李家土地不多,人口多。想要养大孩子,外出打工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90年代初第一波打工潮在外面轰轰烈烈上演,但秋思的父亲一直犹豫。因为秋思的爷爷奶奶年纪渐大,秋思和秋雨又年幼,他放不下老小。
直到99年,秋雨要准备上小学了,家里连学费都凑不出来,父亲才把两个半大孩子交到爷爷奶奶手中,带着母亲远赴广东。
除了秋思和秋雨,李家还有三个男孩,最大的是姑妈的儿子吴原野。
因为姑妈姑父都在镇子五公里外的烧砖厂和草帽厂务工,没有时间照顾原野,原野学前班开始就和兄弟姐妹一块儿在老屋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
剩下两个是秋思二叔家的李秋收和李秋实哥俩,秋收是92年出生的,秋实和秋雨同岁都是94年的。秋思的父母在广东顺利上班后,2000年二叔二婶也去了电子厂。
李家的兄弟姐妹就这样成了春雨镇第一群留守儿童。
春雨镇太贫穷落后,2002年的时候整个镇子红砖房也不超过十间。别人的童年有游乐场和,还有氢气球,但秋思和兄弟姐妹的童年连吃一包两毛钱的辣条都是奢侈。
因此李家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着自己能够飞速生长,展翅高飞,逃离这个穷困潦倒,一到冬季就只剩下黄灰的小镇。
前半生,他们竭尽全力逃离原生家庭和故乡。
后半生,他们又如同候鸟般穿越万水千山,坐飞机,搭高铁回到家乡。
是祖国的强大,经济的腾飞让春雨镇从那个只有黄灰的小镇变成了如今交通便捷,别墅丛生的生态果蔬重镇;是一代又一代像李秋思这样的青年人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与镇子共同成长才让小镇有了老安少怀,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景象;小镇不大,没有海底捞和喜茶,但却是家。
李秋思也是在而立之年才懂得,其实大家一直想要挣脱的,不是故乡,而是儿时的贫寒和命运的桎梏。
2002年,李秋思12岁,上五年级,原野13岁,上六年级。秋收10岁上四年级,秋雨和秋实8岁,上二年级。李家所有孩子都在镇上的小学上学。
放学后秋思照例站在教室门口等原野和秋收从二楼下来。
她脚上穿了一双石林布鞋,鞋子有些大,那是原野穿小了下放给她的。但还很好,没有一处破洞,只是鞋带是很宽的粘合鞋带,现在不太粘得稳了。她弯腰用力把胶带按紧。
“大姐,我们来了。”秋雨拉着秋实从人群中挤到她的身边。
秋思伸手捏捏秋雨的脸颊“小脸红扑扑的,是皴了,该给你买包郁美净的。明儿我去山里捡些树叶子卖了,给你买来擦擦。”
秋实立刻道“大姐,我也要擦,我也要擦!”
秋思眉开眼笑“好好好,我们秋实也擦香香!”说着蹲下来手从秋雨脸上移到秋实的脸上。秋实是男孩,皮肤却是瓷瓶一般的乳白色,摸上去丝滑软糯,手感简直不要太好。
秋思哂笑“秋雨啊,你和秋实一定是投胎的时候判官把性别搞错了。不然为什么秋实细皮嫩肉肤如凝脂?你却从出生就是个黑胖姑娘,现在都二年级了,还是个胖丫头。怎么就不见你抽条呢?”
秋雨瞪姐姐一眼“奶奶说了,那是因为我有福气。有福气的人才能一脸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