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杨垂头丧气地瞥了一眼穆桐手里的草笼子说:“不用了,都放了吧,哦,别放,拿回去喂鸡。”</P>
“哥,真的不行吗?”穆桐还是不死心。</P>
“桐哥儿,真的不行,咱们还是没弄明白,为什么同一块石头,有的是蓝色火苗,有的不是蓝色火苗。”</P>
穆小溪看着穆杨没说话,她想看看穆杨和穆桐的表现。</P>
穆桐挠了挠脑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嘴里嘀咕:“是啊,同一块石头,同一堆火,到底是哪里不一样呢?”</P>
穆小溪忍不住在旁提醒,她佯装在思考,嘴里叨咕着:“烧石头和烧木炭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啊,烧木炭要砍木头,挖窑,然后是烧,烧……烧多长时间来着?”</P>
穆桐在旁边接话:“康大叔说过,至少要两三天呢,还得是懂行的老师傅,要是不懂,那就白费劲了。”</P>
穆小溪没说话,她看到穆杨在认真地听穆桐说话……</P>
突然,穆杨眼睛一亮,如醍醐灌顶。他紧紧抓住穆桐的手说道:“对啊,是不是咱们烧的不对啊,你们看,一样的石头,一样的火,可是这两块石头烧的时间不一样啊,每次溪儿都是先拿出冒蓝火苗的那块,第二次拿出来的石头都是快烧成火碳的了,它着的时间长,里面的毒气早都随着蓝火苗烧完了,哪里还会有毒气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快穆桐,快再捉一只蚱蜢来,溪儿,点火,咱们再试一次……”</P>
看着穆杨和穆桐手忙脚乱的样子,穆小溪激动得有点想哭,自己的一份苦心终是没有白费。</P>
回来的路上,兄妹三人再一次总结了试验结果,在穆小溪的引导下,三人还一致认为应该设计一个不跑烟的炉灶,能够让黑石头充分燃烧而不会释放出毒气。</P>
接下来的几天,赵氏夜以继日地绣帕子,穆小溪偶尔也绣几针,穆氏不让她插手,怕她绣不好白瞎了料子。</P>
穆杨和穆桐哥儿俩一直趴在东屋的小炕桌上琢磨着可以烧煤的炉灶,穆小溪偶尔过去帮着参详一下。</P>
在穆小溪的“参详”下,一个原始版的煤炉初具雏形。</P>
三天后,赵氏的帕子终于绣好了,就想带着三个孩子亲自去黄家庄子上走一趟,顺道再去趟镇子上,让康二叔和康二婶他们帮着买头小黄牛回来。</P>
虽说已经过了农忙的季节了,用不上牲畜了,但这个时候买牲口,价钱会便宜不少,赵氏就想买头半大的牛犊子回来养一冬,明年开春了这牛犊子就能借上力,在后山再开点地,种点玉米大豆啥的,要不光指望这点水田过日子也只能混个饿不死。</P>
加之今年家里收成挺好,又不缺饲料,养个牛犊子也不费劲。便跟康家两口子打好了招呼,商量好一起去赶集。</P>
赶集的这一天秋高气爽,康二叔一大早就从大哥家借了辆大马车,拉着自己一家和赵氏一家就往镇子上去。赵氏一家到了通往黄家庄子的岔道口就下了车,跟康二婶他们约好晌午前到牲口集上去找他们。</P>
进了黄家庄子,黄潇没想到穆家兄妹又来了,而且这次赵氏也跟着来了。</P>
穆小溪和穆桐各提了一个筐子,里面装了好多霜果子,穆杨还抱了一个大瓦罐,一路从山脚走上来,累得俊脸泛红。</P>
穆桐抢着跟黄潇汇报:“黄姐姐,这两个篮子里是我和哥哥姐姐起大早上山摘的霜果子,这个是野梨、野山楂、野柿子,这个最好,野葡萄,还有,哥哥抱的罐子里是姐酿的冰葡萄酒,要再放些日子才好喝。”</P>
黄潇看着篮子里还带着霜花的野果子,心里就一热,暗道这穆家人待自己真是十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