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藏区之行(1 / 2)

(一)</P>

费真在宫里等着崔浩师兄,顺便等到了自己的父亲。</P>

费真的父亲费之识,云游江南和中原后,回师门探望掌门师兄——崔浩的父亲,费之识把他的所见所闻,告知师兄,让他做好准备。</P>

“要变天了”,费之识说。</P>

“世道乱了70余年,若继续乱下去,老百姓吃不消呀。”崔掌门说:“大势所趋,师弟还是尽快回蜀国,劝蜀王早做打算。”</P>

费之识早有此意,恰好收到锦城来信,费之识和崔浩一道,匆匆赶回京城。</P>

他先去皇上的勤政殿,向皇上禀报一路见闻,两人闭门谈了两个时辰,无非是,分析蜀国今后的走势,怎样应对强大的中原帝国。</P>

“听说赵姓皇帝励精图治,坐上皇位两年,施行了诸多改革,比如说休养生息,奖励农耕,强化中央集权,重视文人……”</P>

“老岳父说的这些,蜀国20年前就已经施行。”皇上不屑地说。</P>

“正是,我见过他刻在县衙的《劝农令》,那可是照搬我们蜀国的,一字不差。”费之识说。</P>

“听说宋国人才济济,就找不到一位文人,写一篇《劝农令》?”皇上笑道。</P>

“可怕之处就在此,宋朝的皇帝,他能随机应变,觉得好的,他就学,认为不好的,他就想法纠正,就说收兵权吧,他把兵力强大的节度使,请到皇宫喝酒,说起自己当皇帝,整日提心吊胆,那些大将们,个个人精似的,不得已交出手里的兵权。”</P>

“杯酒释兵权,高呀。”皇上叹口气说:“朕知道,许多大臣,不想打仗,老百姓,更是不想。”</P>

(二)</P>

“若是他不来打蜀国,朕可以与他友好相处,就是他打来,蜀国也要还击,就像两人打架,你打我,我还手,那是正当反击,朕堂堂一个皇帝,无法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P>

“那是,皇上英明,”费之识不愿劝皇上向中原称臣,不想做一个叛徒,但是又认为,蜀国偏安一隅,不是宋国的对手,若执意对峙,受伤害的最终是百姓,所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就是这个理。</P>

费真听说父亲进宫,让月儿在勤政殿外候着,等他一出来,让他到芙蓉殿。</P>

“父亲,你可是回来了。”费真一见父亲,喜出望外地说。</P>

费之识把他在外的经历,一一讲给费真听,顺带把刚才与皇上的谈话,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P>

“父亲,这也是我忧虑之处,皇上执意要打,还派信使去联合南唐、南汉和北汉三国,一起抗衡宋国,他要学战国的苏秦,合纵抗横,只是今非昔比呀!”</P>

“你没劝劝他?”费之识问。</P>

“劝过,只是父亲,他是一国之君,只能轻言投降?”费真说。</P>

“不投降,可以称臣纳贡,免去生灵涂炭。”费之识说。</P>

“卑躬屈膝,不过是投降的另一种表现。”费真说:“若他是老百姓,谁当皇帝都是一样的,然则,他乃一国之君,投降就是气节的问题,人无气节,何以立在天地之间?”</P>

“是呀,如今,打,打不赢,不打,有亏气节,真是两难。”费之识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