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武装由某处富豪、官将组建,借以安定一方。朝廷对此也会慎重对待,比如限制这些武装的兵员数量,再就是经费由朝廷和组建人各承担一部分——主要由后者承担,用以牵涉这种武装。
再就是这种私人武装不能随意游动,而是需要朝廷或者是当地官员指示、协调,去往某处戡乱。
皇帝已经认可,内阁的众多学士们争吵过后,对此进行了附议。
这件事再报给太上皇,得到了他的同意。皇帝确认给内阁,内阁再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协调之后,再把认同的诏书传递了下来。
接到诏书,按说林如海就要立刻赶赴江南从事。可他毕竟没有实际战斗经验,心里也是发虚。
贾璘大致可以猜知他的心思,当即请命,要和他一起渡江南下。
林如海的心中当然欢喜,嘴上却说道:“璘哥儿既是年幼,又要准备明年的会试,我担心,”
“请老爷不必担忧!”早有准备的贾璘立刻答道,“圣上对此事不安,您必会挟带泰山压顶之势,迅速荡平江南乱局!”
贾璘的文武全才,林如海早在两年前就已经“领教”。此时见他慷慨陪同,自己随即大为宽心。
暗呼口气,他对贾璘点了点头。
沉默了一会儿,贾璘笑着说道:“子美抓周,看起来很吉利呢。”
想起小儿的执着神态,林如海此时也是笑了。
“终究还是读书为上。”他嘴上这样说,神情已是很轻松。
“您此次前去江南,我倒觉得必会以文武才气,名震一方。”贾璘认真地说道。
林如海被他的气势感染,自己也生出无限胆气,随即与各方联系,做着前往江南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深明此理的贾璘,不想让林如海带着柔弱的文官形象,出现在江南的众人眼前。
做了建议之后,他随即被邀请至扬州的军营卫所。
官场是办事人员的聚集场所,更可能是一个相互掣肘,看谁能把谁拉下马的所在。
林如海大胆请命,明里受到同僚的敬重,暗地里却被同僚讥讽,认为他这是异想天开。
但林如海有皇帝任命,是“江南镇抚使”,总要给他配备一些人马。
于是扬州卫所指挥使,就派给了他二百名士兵,并说“这边防务甚重,江南那边也会有当地补给”云云。
林如海只得遵命,再由贾璘出面,对这些士兵进行指导、训练。
这些士兵的数量肯定不够,可贾璘还是要进行精选,并加以特别的警告:若是临阵不从命者,将会被立即斩首!
贾璘没有官阶身份,但却被林如海极为倚重。士兵们见状,对他的实际地位并不质疑。
士兵们各自缩了缩脖子,都为这个苦差事暗自埋怨不迭。可既有命令下达,他们也只有听从指挥。
贾璘随即对他们进行多重的教导:首先,这些士兵的月俸并不多,只有一两银子。作战死亡后,会按月给其家属大米;作战残疾后,供养十年……。
这些看起来尚可的条件,却有可能被主官克扣。比如大米是一两银子一石,主官却只给付半两银子。
贾璘明确说出实付银两,并约定剿杀敌人之后,会有另外的奖赏。
士兵们虽然听得开心,但想到临敌的你死我活,心里还是恐惧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