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P>
“您的意思我明白,但宛平和大兴两县的差距历来也不算大。”</P>
“白石书院那边也有记载,童生试之时,宛平那里相对好一些,然而,秋闱乡试和春闱会试之中,举人和进士以大兴居多。”</P>
“宛平和大兴都是天子辇毂首善之地,两县的生员名额都是二十五人左右!”</P>
“上一次童试,宛平县三百一十多人,大兴三百八十多人,录取来说,宛平有优势,也非很大。”</P>
录取名额!</P>
童试的生员秀才,国朝都是有定制的,府、州、县根据富庶程度,人口多寡,都有不同。</P>
这一点秦钟也是了解的。</P>
自隋唐以来,科举已经数百年了,自然有一套完善的运转机制,童试的最终名额,乡试的最终名额,进士的最终名额都是固定的。</P>
纵然有波动,也是在那个数值上下波动很小范围。</P>
白石书院那里都有详细记载。</P>
青园先生也和自己说过,果然没有名额限制,那么,录取的秀才就多了去了。</P>
也不会出现那些白发苍苍都没有入学的读书人!</P>
宛平和大兴比较特殊,是天子脚下之地,自然特殊,位列大一等入学之地,名额都有二十五人左右。</P>
而其余的大一等入学之地,则是二十名!</P>
中一等的入学之地,富庶、人口都逊色一些,读书人也少一些,自然名额要少一些。</P>
大致在十二人左右。</P>
小一等的入学之地,发展和人口更为逊色,读书人更少了,名额上自然更少。</P>
大致在七八人左右,或许更少的五六人。</P>
上一次大兴县籍参加考试的近四百人,最终录取二十五人,录取比例超过十五比一!</P>
宛平稍微好一些。</P>
老爹刚才所言的宛平科举好处便是在那里。</P>
童试还好一些,若是秋闱乡试,竞争更加激烈了,所属直隶之地,又因直隶没有贡院,故而直隶乡试也是顺天府乡试。</P>
顺天府麾下,县府众多,再加上往年的秀才们,一起争夺三年一次的举人名额。</P>
顺天府的举人名额,一次才一百零几人,更少了!</P>
“钟儿,你的学业水准,爹心中有数,达到生员秀才的标准,然而,还需要更好,更加优秀。”</P>
“二十多人的入学名额。”</P>
“钟儿,若然你要选择东城澄清坊,那么,你要答应爹一件事,若然明岁的科举童试有碍,不能入学。”</P>
“你要进入国子监,为监生!”</P>
“也省的继续参加童试,将来直接参加乡试!”</P>
秦业轻捋颔下须发,搬家……不难。</P>
自己所考虑便捷钟儿的将来,以钟儿如今的爵位,实则无需参加童试,直接入国子监更方便。</P>
以为接下来的乡试。</P>
但是。</P>
历经一下童试也无碍,感受一些科举的氛围,也看一下其它的读书人,钟儿开窍以来,聪慧很多。</P>
聪慧之人,天下间从不缺少。</P>
如钟儿现在时而求教的青园先生,他当年十六岁就中进士了,放在任何岁月,也是一等一的天才。</P>
自己对钟儿有期待,却也要想好其它的路子。</P>
生员秀才的竞争还是很大的,万一钟儿不能有成,那就进入国子监,从另外的渠道参加乡试!</P>
无视童试。</P>
那是子爵应有的待遇,若非自己身上所穿不是绯服,也可荫泽于钟儿,也可让钟儿入国子监。</P>
“爹!”</P>
“明岁我会取中的!”</P>
秦钟没有直接应下,单手握拳,微微挥动。</P>
童试,一共三关。</P>
县试,于自己来说不难,何况,就算自己文章一塌糊涂,大兴那里的县令见到自己,也会让自己通过,参加下一步的府试!</P>
府试,于自己而言也不难,根据惯例,只要经义文章通顺过关,五言六韵合适,也能通过。</P>
关键就在院试!</P>
院试才是抉择最终名额的地方,那里……自己也有很大的机会,因为先生为自己批阅试卷文书的时候,都有提点文章要诀。</P>
而院试的主考官和判卷之人,都是朝廷六部侍郎、翰林、科道官员为上,先生便是侍郎。</P>
这一点,自己还是有优势的。</P>
“好!”</P>
“钟儿有这般自信,为父欣喜。”</P>
“那……就如你所言吧,选择澄清坊所在之地。”</P>
秦业深深颔首,做人就该有这般自信,若无这般自信,将来会试之时,如何从三五千人中脱颖而出?</P>
……</P>
……</P>
“爹答应了?”</P>
“钟儿,就知道你可以做到。”</P>
“宫里福康园的事情腊月初十完结,那也快了,我这边也处理的差不多了。”</P>
“初十之后,姐姐和你去兴隆街、兴荣街去看看,那里的府邸宅子不少,选择最为合适的就行了。”</P>
夜幕降临。</P>
宁国府,秦可卿的院子里,听得钟儿之言,一位姿容绝丽的年轻妇人面上不尽欢喜。</P>
爹爹同意了?</P>
那就太好了。</P>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就可以一一准备了。</P>
“的确该快一些。”</P>
秦钟喝着一顿排骨汤,滋味还是不错的,里面加的还有人参须发,真真是大补之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