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娘儿两个忒好了,见了面总舍不得分开。”</P>
“凤丫头,要不你明儿搬来东府吧,和蓉儿媳妇住在一块,如此,就省的两府往来了。”</P>
得那两三个婆子的消息,凤姐、秦可卿二人快速归来,刚至登仙阁下,便是看到珍大奶奶尤氏在等着了。</P>
见面,便是趣言着。</P>
“若是西府无那般多的事情,我还真有这个心思。”</P>
“蓉大奶奶你说呢?”</P>
“大嫂子,蓉儿怎么了?”</P>
“那几个婆子也不知道什么事,就慌慌张张来了,大嫂子,具体发生什么事了?”</P>
凤姐掩嘴轻笑,拉着身边秦可卿的手臂更为亲昵了。</P>
谁让两府之中,自己就和蓉大奶奶最合得来呢,果然西府事情不多,和蓉大奶奶住在一块也不错。</P>
反正,自己院里也是一个人。</P>
蓉大奶奶这里也是她一个。</P>
“……”</P>
“大奶奶,发生何事了?”</P>
秦可卿情绪已经收敛,压在心间,若非细观,不容易发现双眸异样,看向珍大奶奶,也是一言。</P>
“刚才有小厮从府外归来,说道蓉儿的事情。”</P>
“他此刻正在通州治病,为此事,前两日老祖宗就有说他,京城之内,名医、太医很多很多,好端端跑通州做什么。”</P>
“就是……小厮所说蓉儿的病有些厉害,都吐血好几次了……是什么杨梅疮。”</P>
“老祖宗听了之后,看杂耍的兴致都没了。”</P>
“此刻正要回府呢。”</P>
珍大奶奶尤氏小声说道那件事。</P>
“杨梅疮!”</P>
“……”</P>
凤姐、秦可卿二人相视一眼。</P>
亦是神容惊异。</P>
“对了,就是那个杨梅疮,嗯?凤丫头,你知道那是什么病?”</P>
“……”</P>
感凤丫头和蓉儿媳妇神态,尤氏好奇。</P>
杨梅疮……自己也是偶尔才知道的,还是多年前了。</P>
一般人不会知道那个病症,那是一个很腌臜的病症,一般人很难得上,除非……男风。</P>
偏偏,蓉儿好像得了那个病症。</P>
正在通州看病,听回来的小厮说……很严重的,都吐血好几次了,不知道现在如何了?</P>
自己也是担心的。</P>
宁国一脉,也就蓉儿一根独苗了,他若是真出了什么事情,宁国一脉将来如何?</P>
“琏二爷!”</P>
“大嫂子,你知道琏二爷的性子,他时常说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知道一些。”</P>
凤姐压下神色异样。</P>
蓉儿患那个病的消息传开了?</P>
老太太都知道了?</P>
自己也是前些日子从兄长那里得知的,后来……此事也有和蓉大奶奶说。</P>
现在!</P>
蓉儿在通州看病出问题了?</P>
都吐血了?</P>
很严重?</P>
蓉儿!</P>
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P>
京城之内的名医、神医那么多,尤其小秦相公对杨梅疮的诊治很有疗效。</P>
兄长那里都好转了。</P>
他好端端跑通州?</P>
岂非脑子有毛病?</P>
“很严重?”</P>
凤婶子的兄长得了那个病,他也得了那个病,秦可卿也是从凤婶子那里听来的。</P>
虽然知道他得了那个病症,心间深处并无太大波动。</P>
现在……似乎很严重?</P>
都吐血了?</P>
不由一言。</P>
“好像很严重,小厮回来,就是请人前往将他送回来的。”</P>
“具体是什么情形,也没有说清楚。”</P>
“你们先随我见老太太吧。”</P>
“老太太现在生气呢。”</P>
“……”</P>
尤氏所知也是不多,将知晓的全部道出,没有继续多言,指了指屏风相隔的远处,提点着。</P>
凤姐和秦可卿点点头,便是一同前往。</P>
******</P>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P>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P>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P>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P>
“小神医!”</P>
“你写的诗越来越好了。”</P>
“短短数日,便是出现《圆圆曲》和这首诀别诗,都足以传诵千百年不衰的。”</P>
“自唐以来,再有诀别惊艳之诗出。”</P>
“你的这首诀别诗……我观比起《白头吟》、元稹的那首诀别诗更好。”</P>
“尤其很合那个醉风阁的烟烟姑娘。”</P>
“那是一个可怜可叹之人,识人不明,乃有后来之事,若非小秦相公你……,她更为艰难了。”</P>
“那个姓刘之人,想不到还有牵涉那般事。”</P>
“草菅人命,还是一位乡试生员。”</P>
“若然罪名坐实,以父皇的性情,不会轻饶他的,这几日的报纸……父皇可是天天看的。”</P>
“……”</P>
申时正刻有余,天色尚明。</P>
百花大剧院。</P>
入口处,已然车水马龙,一个个拴马桩都快不够用了,外面候着的小厮都成群结队了。</P>
剧院之内,亦是一片热闹。</P>
女客区域。</P>
发布会高台场地后方一隅僻静雅间,一袭华丽宫装着身的长乐公主正不住的赞誉某人。</P>
“小神医!”</P>
“你太厉害了。”</P>
“写的诗真好,写的真好!”</P>
“母妃都说你的诗才在国朝百年来,都足可数得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