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金大师(1 / 2)

红楼群芳谱 一顿两馒头 1884 字 10个月前

“妙哉!”</P>

“妙哉!”</P>

“这首诀别诗真的可称千古之诗,足可传诵后世千百年的。”</P>

“直隶乡试新科亚元,秦钟秦鲸卿……不愧是新科亚元,诗才竟然如此惊艳。”</P>

“读书人能够作出一首流传后世的诗词,就已经不枉此生了。”</P>

“这位新科亚元已经做到了。”</P>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P>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P>

“写的真好,写的真好!”</P>

“我辈不能及也,我虽也是举人,惜哉,写不出来这样的诗词,希望此次入京春闱,可以见一见这位秦鲸卿。”</P>

“还有那位烟烟姑娘,那个姓刘的真真小人也。”</P>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P>

“当初花言巧语欺骗了那位烟烟姑娘,骗了人家的身子,有那般作贱人家,真真非人哉。”</P>

“我辈羞与之同为举人。”</P>

“顺天府把他抓走了,不知道是为何事?这样的人将来也是斯文败类!”</P>

“抓走更好!”</P>

“……”</P>

码头口岸,停留于此的船只甚多,林黛玉主仆等人正在船舱用饭,临近处,豁然传来阔论之音。</P>

更有引吭高歌之言。</P>

更有夹杂怒骂之音。</P>

“嗯?”</P>

“姑娘,他们在谈论小秦相公呢?”</P>

紫鹃在吃着蟹黄包,看着姑娘吃的可口,不由细眉弯弯,姑娘就该多吃一些的。</P>

听着外面的声音,有所觉,忍不住看向木窗之外,有着纱帘的遮掩,倒是不为失礼。</P>

他们那些人好像在说小秦相公。</P>

也在说着那首诗,姑娘刚才念过的,自己也听了,是那首诗没错,看来……小秦相公写的诗真的很好。</P>

“那些人是明岁参加会试的举人。”</P>

“他们应该要北上入京城的。”</P>

除却谈论小秦相公的诗词,他们的身份也有夹杂其中,紫鹃小脑袋点动,待在姑娘身边这么久,许多事情也有知晓。</P>

什么童试啊。</P>

什么乡试啊。</P>

什么会试啊。</P>

读书人的事情,自己也是了解一点点的。</P>

“是参加会试春闱的。”</P>

“钟哥儿的那首诗写得好,都刻印在报纸上了,他们肯定也知道的。”</P>

林黛玉也是轻轻笑道,小口慢咽吃着蟹黄包,其实京城也有这样的蟹黄包,就是……味道上不一样。</P>

这是扬州的蟹黄包。</P>

很是鲜美,汁水也好。</P>

似乎……听着那些读书人赞誉钟哥儿,是一种奇妙的感觉,金古黄的大名已经传遍一十八省了。</P>

钟哥儿的名字接下来也要传开了,一首好诗传诵的速度很快的,施施然,与有荣焉。</P>

“为京城那位名妓烟烟姑娘的事情,那首《圆圆曲》我觉更好!”</P>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P>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P>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P>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P>

“……”</P>

“有传那位陈圆圆当初就隐居在应天府,奈何,这几日咱们在扬州府,否则,我都准备去探访一下了。”</P>

“哈哈,顺便再去秦淮河走一走,若可得见师师姑娘就再好不过了。”</P>

“北上之前,未有得见师师姑娘,实在是遗憾。”</P>

船外,又有那几个读书人的声音传来。</P>

“《圆圆曲》!”</P>

“金古黄,堪为一代宗师之人呐。”</P>

“真不知道其人到底是谁?京城那里传来的消息,金古黄是一个化名,非本名!”</P>

“他写的小说文字,实在是精彩绝伦,真难为他如何想出来的。”</P>

“前明之时,盛行仙魔神怪小说,如今……随着金古黄大师的小说文字传开,武侠小说也是传开了。”</P>

“江南这里新出来的武侠小说也有很多,可惜都是拾人牙慧居多,有些小说连大师小说里面的名字、地点、武功都不改。”</P>

“实在是可怜。”</P>

“实在是鹦鹉学舌!”</P>

又有人感慨叹道,京城传来的上好诗词的确不少,这几日多了几首,相当不错。</P>

而那位金古黄大师,更是无与伦比。</P>

“比起金古黄大师的小说文字,我更喜欢大师作出来的曲子,那首《半山听雨》我最喜之曲。”</P>

“如今秦淮河畔,哪家画舫若是不会弹奏金大师的曲子,那就是……无人前往的。”</P>

“一首好曲子,往往许多人都敝扫自珍,而大师从去岁以来,就作出许多首好曲子。”</P>

“且都将工尺谱刻印在报纸上。”</P>

“《京城日报》!”</P>

“《京城娱乐日报》!”</P>

“凡是带曲谱的报纸,在京城不过数文钱一份,放到江南,都是数钱银子,乃至于数两银子。”</P>

“哈哈,听说都有人专门贩卖京城的报纸获利。”</P>

“尤其是《京城日报》!”</P>

“那上面记载许多国朝政事,我等先前也有一观,只可惜,那样的报纸传到江南的不多。”</P>

“京城,天子脚下,那些读书人可以天天看到,还真是……好机缘,听书院的山长说过,《京城日报》还是很不错的。”</P>

“若是常看,对于会试的策论会有帮助!”</P>

“说不得一些事情在报纸上就有言语。”</P>

“诸位,我决定了,入京之后,派人收罗去岁以来的所有《京城日报》!”</P>

“哈哈,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