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那些年的人才选拔制度(二)(1 / 2)

【所谓察举制,由文帝起了个头,而正式确立下来则是在武帝时期,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要求“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这标志着察举制的正式建立。】</P>

是极是极,确为如此!武帝托着下巴,见说到他汉代的选官制度,默默的点了点头,是他下的诏没错。</P>

【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1】</P>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P>

【而这四科一直延续到了东汉也未曾改动。】</P>

西汉?东汉?他大汉果然裂开了吗?是哪个不孝子孙丢了他的大汉?</P>

武帝眉头一皱,怒气一染,想也知道他这是属于西汉了。</P>

【察举的标准虽只有四科,但是考察的科目多啊!常见的有:孝廉、秀才(茂才)、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后来的科举制,分科取士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2】</P>

【而这些科目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3】</P>

【岁举常科中最重要的一科为“孝廉”,举孝廉么说白了就是推荐,而从中推荐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P>

【究其原因么,还是因为汉代推崇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当时的京师设立太学,成为中央的官学府和最高学府。太学由熟悉儒家经典着作的博士传道授业,成为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培育人才的地方。至此,汉代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以重视德行为内在根本,以举孝廉为实现形式的人才培育和选拔制度。】</P>

被点名的董仲舒抬头,有些欣喜,他的这些学说竟是传到了后世么?</P>

……</P>

儒家?后世果真摒弃了法家吗?可是仅靠儒学能治理好一个国家?</P>

嬴政对此表示很困惑。</P>

【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