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再度叹气,有心北伐,无力回天的感受,谁懂啊!</P>
曾经有一个旷世名将摆在眼前,可是他的父皇不愿重用,致使他含冤而死。</P>
赵昚说没有怨,那是假的,他父皇那时候,多少名将啊!</P>
他不得不承认他的父皇是真幸运!</P>
天幕都说了中兴四大名将啊!可他父皇一心求和,根本就不用这些资源。</P>
而他则是无将可用,唯一被天幕夸赞的辛弃疾彼时还是个小喽啰,所以平心想想,失败确实是必然的。</P>
【有些时候,空有理想是不行的,而北伐的失利也让赵昚不得不重新考虑对金的姿态,暂时放下了武力抗战的想法,重回对金媾和的路线。】</P>
【主和派再一次站在了朝廷之上,隆兴和议达成。南宋将收复的失地全部归还给了金国,此后,赵昚也再没有过北伐。】</P>
各朝各代不少皇帝眉头一皱,轻易放弃可不是一个好皇帝的作风,可是考虑当时的时局,他们也就叹了一口气。</P>
机不可失!所有的好时机都在高宗那一时期错过了,也怪不得宋孝宗。</P>
毕竟打仗也不是说打就打的,弄的不好就是一个穷兵黩武。</P>
历数历朝历代,打战无不消耗经济民力,那些武力丰沛的无不消耗着上一代的积蓄。</P>
秦皇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了六国,汉武也是经历文景二帝积累的经济财力方能驱逐匈奴。</P>
所以啊,打仗不是嘴巴动一动,仅凭心中的一腔热血便能打的,搞得不好就是劳民伤财。</P>
因而对于宋孝宗,大多数人也表理解。</P>
【当然仅仅一次的失利,并不可能让宋孝宗打消恢复的意志。只不过,朝廷主战主和两派的观念不一,团结合作不易,再加上他一直委以重任的虞允文去世,朝中上下再也难以找出如虞允文这样名声卓着、坚决主战的重臣了,孝宗的雄心壮志渐渐消退。】</P>
【此后,他的政治便是以稳为主,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相对安定。只是北伐终究成了空谈,很可惜!】</P>
天幕淡淡的惋惜,任谁都感受的出来。</P>
然这能怪宋孝宗吗?任谁也不能怪他啊!</P>
因为他们都看得出来,宋孝宗啊是一个有理想的君王!</P>
他尽力了啊!</P>
赵昚紧紧的握着双拳,他发誓这一世不会了,天时地利都会在他那边的。</P>
北伐不会是一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