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异拿了个蒲团,直接坐在印光和尚旁边。</P>
印光看向旁边这位锦缎华服的少年。</P>
呃……俗家弟子?</P>
怎么这般年轻?</P>
法会有时也会邀请研习佛法的俗家弟子参与。</P>
但有资格参与的要不就是佛法精深,要不就是背景精深。</P>
巩县不大,能算上背景精深的俗家弟子,基本没有。</P>
印光算是和尚堆里的社牛了,他礼貌向旁边少年询问:“道友在哪里修行?”</P>
“长安。”</P>
印光又问:“何以到天陵山参加法会?”</P>
“游玩至此,怀恩法师邀请我过来听听。”</P>
“小道友与怀恩法师相熟?”</P>
“不,我与他师父黄檗禅师相熟。”</P>
“……”</P>
刘异想从印光脸上看到惊讶,或者畏惧,或者讨好,又或者其他情绪。</P>
可惜,并没有。</P>
印光脸色如常,就像他无论背景如何,都属万法自然。</P>
刘异心中默默评价:这和尚是个控制情绪的高手。</P>
法会正式开始了。</P>
刘异数了数人头,在蒲团上坐的有三十多人。</P>
后面还有几百个没有蒲团,席地而坐的僧人。刘异估计他们跟自己一样,只有旁听资格。</P>
今天法会的第一个环节是讲经。</P>
先由怀恩大德讲了一篇《楞伽经》。</P>
随后,又由一名他也不知道是谁的老和尚讲了篇《大涅盘经》。</P>
刘异好悬没听睡着了。</P>
他掐自己好几次才忍到辩经环节。</P>
辩经是通过辩论的方式研习佛教教义。</P>
这种修习方法源于天竺。</P>
据说玄奘大师在天竺戒日王举办的无遮大会上,曾面对十八国高僧问难。</P>
玄奘大师对答如流,从此被天竺尊为‘大乘天’。</P>
辩经分对辩和立宗辩。</P>
按刘异的理解就是单挑一个或打全场。</P>
原来辩者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就跟港片里法庭上律师咄咄逼问证人似的。</P>
经藏传佛教传入大唐后,本土化不少,现在的辩经已经有几分辨禅的味道。</P>
如今已不局限于是或不是的答案。</P>
不过依然要求回答简洁,不可以反问,不能以胡言应付过去。</P>
刘异之前听怀恩法师说,昭觉寺主持印光会参加今天的辩经。</P>
还是立宗辩,一个打全场。</P>
刘异很好奇,这人若是个假和尚,道行也未免太高了。</P>
谁给他的自信啊?</P>
终于到立宗辩环节了。</P>
印光和尚站起身,离开蒲团。</P>
他径直走向大殿正中,转身面对众人。</P>
这个胖乎乎的和尚双手合十:</P>
“印光有礼了,容听众位道友教诲,请发问。”</P>
坐在首排的一个方脸和尚,他打了个佛礼后,首先发问:</P>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P>
印光答:“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P>
这个问题,释迦摩尼曾问过弟子。</P>
只要研读佛经,不算难回答。</P>
但那和尚接着问:“那江、河、湖、海怎样才能干涸?”</P>
在刘异听来,这和尚有毛病吧?</P>
没事要江、河、湖、海干涸干屁呀。</P>
这就是刁难。</P>
刘异看向周围。</P>
他发现身边很多僧人都像他一样,看着不太聪明的样子呀,一脸迷糊。</P>
他在心里偷笑:看来也没比我强多少吗?</P>
大殿正中的印光想了一会。</P>
片刻后,他回答说:“在《阿难七梦经》中,第一梦可令其干。”</P>
众人刚露出敬佩神色,听首排那和尚又问:</P>
“江、河、湖、海既已干,那么那滴水是否还在?”</P>
问到这,刘异终于不得不承认。</P>
秃驴们刁难人的水平,比他大学答辩老师阴险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