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1 / 2)

穿越遇李白 乐从心来 1362 字 10个月前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成故事,推移成昔年。</P>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P>

在《种柳戏题》诗中,柳宗元风趣地写道,有点以苦为乐的意味。</P>

在柳江南岸,柳宗元与大家一起在这里开荒地十多亩,水田几亩,菜地一百多畦。组织人力种上树木五千余株,毛竹、油竹、风尾竹三万多竿,开菜地百畦,垦田若干亩。</P>

柳州历史虽然悠久,但直到唐代还是属于蛮荒落后地区,一直是个经济落后、教育缺失、民情愚昧的蛮荒之地。除了一些被朝廷贬谪的官吏之外,很少有文化人来此,因此柳州在文化、教育方面显得比较落后,许多中原地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传到岭南地区来,百姓生活质量不高。</P>

柳宗元来到柳州后,认为老百姓生活质量落后的原因在于缺乏文化,没有良好的生活理念。</P>

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普通百姓对此习以为常,他们没有认识到落后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是有些麻木。要想让老百姓的贫困生活有所改善,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P>

柳宗元到任后,发现柳州文庙已破损,到柳州第二个月,他就组织官民,花了两个月重修文庙,亲撰《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强烈地表达了他发展地方文化教育的心愿。</P>

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开导他们读书识字,对他们循循善诱。</P>

柳宗元还兴办学堂,亲自登坛讲课,宣传进步的文学思想和科学知识。由于柳宗元重视文教,使柳州涌现了一批娴熟诗书深知礼乐的文化人士。</P>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名远播,“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柳宗元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是很大的。“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州的文化风气大为开放。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鼓励那些有志青年,使他们努力学习文化,为改变落后的生活面貌尽个人的一份力量。</P>

柳州地处封闭之地,自古巫风盛行,落后的习俗使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甚至于对一些基本的常识也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和生活习惯,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与此同时,柳宗元大力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并普吉卫生知识。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他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P>

由于土地不平和多山以及石灰岩地形等原因,柳州地区因地处南方,气候潮湿,虽然雨多,但却难以存水。据说在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水井,老百姓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苦不堪言。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加之人们凿井不懂科学,经常造成塌方。</P>

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凿井容易伤了“龙脉”,破坏“风水”,他们迷信鬼神,不敢破土打井,因此人们都不敢开凿。</P>

柳宗元非常体察民情,不信“讹言”,自己筹一些钱再利用一部分地方经费,亲自带领民工进行勘测。他根据中原地区凿井的经验,利用科学方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决定在柳州凿井供居民饮用。他根据柳州的地势,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P>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终于打出井水来。既解决了用水困难,也破除了迷信陋习。</P>

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对柳宗元欢呼雀跃起来。</P>

此后,柳宗元又在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使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P>

柳宗元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喝水方式的改变,也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P>

柳州属于石灰岩的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他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为此,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鼓励发展生产,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P>

柳宗元认为,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和柳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柳州的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