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改革官制,基本没遇到什么阻碍。</P>
一方面是因为她执政日久,威望早成,无人与她作对。</P>
况且改制后职权更为清晰、更为细致,众人没有反对的理由。</P>
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官制创造了大量的官位。</P>
谁家还没个想入仕的亲眷子弟?官位越多,于大家越有利。</P>
因而都抱着支持的态度。</P>
官制定好,下一步便是往里填人。</P>
张祯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为右相,贾诩为前相。</P>
八部首官为尚书,另有左、右侍郎。</P>
吏部尚书,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许攸,右侍郎原大将军府幕僚王浩,再将原冀州刺史田丰提为知州,刺史则由朝廷另外派人。</P>
户部尚书,任命原大司农张义,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张祯之兄张祈。</P>
礼部尚书,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这类官职,往后予以取缔,左侍郎刘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后之父。</P>
刑部尚书,任命荀彧举荐的陈群,左侍郎袁绍,右侍郎张松。</P>
工部尚书,任命墨家传人台舒,他不会当官没关系,有幕僚,左侍郎李严,右侍郎秦书。</P>
商部尚书,任命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郑习,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P>
学部尚书,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祢衡。</P>
外事部尚书,由西北经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时,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P>
各部其余官职,由通过考核的太学生及民间征召的俊才充任。</P>
但并未一次性到位,空缺着一部分,待有了合适的人选再任命。</P>
军府也自有一套体系,含戍卫、开拓之职,节制天下兵马。</P>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负责皇室事务,由内阁监管。</P>
之后张祯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陈群、诸葛亮等人,修订《大汉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确了官制、君权。</P>
并定出了百姓基本的权利和义务。</P>
如何算是违法、违法又该如何,全都做出了规定。</P>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P>
《大汉律》定稿好印出五千份,下发到县级官府,令各级主官用心研习。</P>
如果不是她改良了造纸术,大大降低了纸张的成本,并且推出了印刷术,用纸不可能这么奢侈。</P>
等这件事忙完,春耕都已经结束了。</P>
跟着张祯回京城的祖二郎、祖三郎、祖星、阿衣四人,也在课农司进修了一年,学习了各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年初回了部落,指导那一片越民精耕细作。</P>
张祯休息几日,叫来诸葛亮,跟他说是时候组建商队前往西域了。</P>
这事儿,此前她就提过,诸葛亮也顺着她的思路想了许多。</P>
还跟文和先生讨论过几次。</P>
现在阿姐让他任商部尚书,明显是要有大的举动,他也有所预料。</P>
所以三言两语就沟通完毕,回官署做事去了。</P>
商队的意义当然不只是行商,否则为何让他兼任外事部左侍郎?</P>
这分明也是在开疆拓土。</P>
诸葛亮很懂。</P>
三个月后,组建了一支两千人的大型商队,由法正率领,向西域进发,吕布派出两千精锐充当护卫。</P>
货物种类繁多,有盐、布、丝绸、蜀锦、瓷器、茶叶、脂粉等等,但铁器及各项技术严格管控,半点不许外传。</P>
诸葛亮本来也想去,张祯没答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