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众人反应(1 / 2)

太后听完胡公公的讲述,也是有些怀疑。“果真如此?那个小丫头,果真对馨嫔的样貌真心赞赏?”

太后和胡公公一样,也是对妙妙和馨嫔之间的关系有些猜测。

说起来太后虽说是,靠儿子躺赢成后宫第一人。但她能在众人的厮杀中,安全的存活下来,足以证明她心机手段都不差。

作为身处宫斗第一线的妃嫔,说起来太后比胡公公还要了解后宫的那些套路,和心机手段。

胡公公当然也看出了太后的怀疑,只是他面上不露声色,只是笑着说道。?“回太后的话。确有其事。”

“其实这样稀奇的事,若是奴才不在现场。别人和奴才讲起来,奴才也是万万不会相信的。可奴才就在现场,可是真真的看到。那顾姑娘提起馨嫔娘娘,眼中的神色丝毫不作伪。”

“而且。奴才冷眼看着。那顾姑娘不仅手艺出众,才学也非同一般。奴才拙见。以故姑娘的才华。若是有心显露。早就出名了。可是直到近日。也没传出任何风声来,足以证明顾姑娘确实没什么野心”。

虽然胡公公没有明说,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太后都明白。胡公公说说的野心,正是想入宫飞上枝头做凤凰的野心。

太后身为警明帝的母亲。居然是不会介意儿子有多少个女人,反而希望多多益善。这样才能给,自己多生几个孙子。

但是然后这样最容不得背叛和欺骗的人来说,若是想利用自己为儿子的女人,那她可就无法容忍了。

不过太后虽然见多了套路和手段,对大多数事,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但她对胡公公确实十分信任的。胡公公都这样保证了,太后当然不会再乱加猜测。。

只是胡公公所说的,确实太匪夷所思,太后虽然信任胡公公,但是依然有些半信半疑。

“若是研制出那些女儿家用的东西,倒也罢了。哀家只觉得小姑娘想法新奇,也很有天赋。可才学这种事。可不像研制东西。

哀家虽然对这方面不精通,却也明白。学问的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那可是需要日积月累。还需要有人指导,平日里也要经常读书。

之前不是说那丫头只是一个农家女吗?哪里有这样的能耐?”

胡公公连忙解释道。太后有所不知。顾姑娘的确是农家女不假。可她有一个兄长,却是读书人而且从小天资聪颖,才学出众。

今年更是再前不久的县试中,获得了头名。而且据奴才所知,顾姑娘的兄长,更是拜了易居安大儒为师。

况且奴才发现他们两兄妹感情极好,顾姑娘闲暇之余被兄长教导。加上自身本就聪慧过人。有此大才也并不奇怪。”

易居安是那个书画双绝的易居安吗?那就不奇怪了。太后对易居安也是有所耳闻的。她了然的点了点头又道。

“哀家知道。你柴雪也算不错。你对那姓顾的丫头,这般推崇,想来她的确有几分才华。”

胡公公说起自己感兴趣的,一下子就精神了起来。

太后娘娘谬赞了。奴才受之有愧。可这顾姑娘的诗确实做的确实不错。

太后见胡公公这样也起了兴趣。

“你给哀家念一念。”

“是,奴才这就念。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宁不知倾国与倾城。”

太后文化不深,只简单会认自己的名字和一部分三字经。对于诗词她,自然是不了解的。

不过既然太后提了,胡公公身为奴才的,当然要无条件满足太后的意愿。胡公公也非常会做事。念完诗之后就给太后用白话解释了起来。

顾姑娘做的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北方有一位美丽至极的姑娘,她相貌绝美,绝世无双。只要她回眸一顾,满城的人都会为之倾倒,再回眸一顾,甚至一国的人也会为之倾倒。你知道她为什么会倾城倾国吗?那是因为像她如此美丽的姑娘实在难得。

(这首诗,其实有两种解释。有人说是隐喻美人误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单纯形容美人的美丽。胖橘觉得李延年想把自己妹妹引荐给汉武帝,除非是脑壳有问题才会暗示美人误国。加上剧情需要,这里设定为第二种了。)

太后还没来得及对胡公公所念的诗做出反应,宫女突然前来汇报。

“太后娘娘,陛下带着馨嫔娘娘来给您请安了。”

“快请陛下他们进来!”太后听到景明帝来了很是开心。她此刻也顾不上胡公公,连忙让人请景明帝他们进来。

“儿臣给母后请安。母后今日可好?”

“臣妾给太后娘娘请安。太后娘娘万福金安。”

好好。母后都好。太后先是笑着回答了景明帝的问题。又转头一脸和善的,对着馨嫔说道。

“馨嫔也快坐下吧!”

太后说完,很快来人帮馨嫔坐下了。而?景明帝直接坐在了太后旁的旁边,太后见儿子亲近自己,心情更加愉快。

这时她也正好想起了之前胡公公的话。笑着提起了这个。

“皇帝,馨嫔你们来的正好。哀家刚刚也正在听和馨嫔有关的事,而且还是个稀奇事呢。”太后故作神秘的说道。

“哦,什么样的稀奇事,母后也和朕说说。”景明帝很配合太后,从善如流的问道,

太后对着胡公公吩咐道。

“让小胡子和你讲吧,这事哀家也是听他说的。”

“之前按太后娘娘和陛下的吩咐去传旨,然后就见到了那个顾姑娘。然后…没想到…最后…”

胡公公,顺从的又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太后在一旁笑着补充道,“还有那丫头做的诗。胡公公,你也再念一遍皇帝和馨嫔听一听。哀家听不懂,皇帝和馨嫔想必是听懂的,让他们也听听,看这诗究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