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方法,是使用照明线路等外接电源。
因为必须连接在电源线路上,线路又是固定的,又是反窃听的重点目标,也很容易被发现。
因为这个窃听器不用连接到电源上,被发现的几率就大大减少。
第三个优点,是因为这个窃听器不是一个电子设备,而是一个机械设备,那些反窃听扫描仪器对它不起作用,难以被发现。
第四个优点,是它的工作范围大。可以接收大约100平方米内的声音信号,能够同时监听四五个房间的谈话。
第五个特点,是有利于保护监听站的安全。
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现在的无线窃听器信号,发射距离只有200~300米。
如果是有线窃听器,布设线路非常困难,距离也不可能太长,而且往往容易被发现。
这就要求必须在一个比较近的范围内,建立监听站,设置监听人员。
一旦窃听器被发现,敌方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排查。因为范围小,很容易把监听站破获,把监听人员抓到。
赵立冬设计的窃听器,因为是被动接受反射信号,发射距离远,在没有庞大障碍物阻挡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5~2公里。信号发射器和监听站就可以设置在这个范围之内,两者甚至还可以分开设置。
这个范围比以前的范围大得多,更不容易被发现。
即使被发现,排查范围和封锁难度也更大,监听人员也有更多的时间和路线撤离。
第六个优点,就是成本比较低。
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材料,不用进行新的开发。只要增加一个廉价的信号发射装置,利用监听站现有的设备,就可以实现监听。
两人都是内行,又有详细的图纸,怀特教授很快就明白了赵立冬的思路。
“这是个非常棒的主意,我个人非常支持。不过还需要工程师来看看工艺问题。”
“是的,我想主要的问题,是防潮和隔热。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窃听器就应该可以正常工作。”
所谓工艺问题,其实就是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材料,把产品制造出来。
技术再先进,设计再精巧,制造不出来,还是一句空话。
怀特打了电话,负责制造工艺的米勒工程师很快就来了。
赵立冬和怀特给米勒解释一番,他很快就明白了。
“赵说得对,其他的环节都不成问题,主要就在防潮和隔热问题上。”
这两个问题,都跟安装窃听器的时候有关。
把窃听器放到墙壁里之后,在复原墙壁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水泥混凝土。
因为混凝土含水,潮湿,就可能影响窃听器的安全。
混凝土干燥的时候,要放出热量。放热带来的高温,可能损坏窃听器的部件,或者让部件产生变形、烧蚀等变化。即使造成部分部件损坏,或者结构变形,都可能使窃听器失效。
费劲巴拉制造出来,冒着风险安装完毕,结果却因为最后一道程序功亏一篑。不仅浪费了这个创意,还会影响行动效果,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