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你先前提的,每一年都会有启蒙的学生送到学堂来,而后上一年的学生,就要去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典籍,要区分开。”陆德明继续说道:“这跟国子监,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思来想去,国子监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上,倒是不如你提出来的了。”</P>
国子监里多是达官显贵家里出身的孩子,或者是各州府中读书人佼佼者,推荐入长安,进入国子监,而国子监里博士们教授课业,可不会管学生们自身的进度如何。</P>
他们只管教,若是不明白,私底下可以请教。</P>
因此,国子监里的监生们,实际上他们的进度是有所不同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但凡博士们要讲课,那这本书,学生们一定都是提前阅读过的,甚至背诵过的。</P>
可是庄子上的学堂就不是这样了。</P>
毕竟,庄户们家里可没有那么多的书可供孩子们阅读,他们就只能在学堂中接触到书本典籍,即便是启蒙,也是需要在课堂上,先生们一字一句的喂给他们的。</P>
从去年到今年,庄子上的学堂才算是起步,毕竟是有了正儿八经上课的地方,也有了专门的教书先生。</P>
自去年之前,庄子上的学堂,比如今更加简陋,学生不过五六个,教书先生一人,上课的时间,也并不规整,到了农忙的时候,教书先生要去忙活地里的事儿,学生也要帮着家里去忙活地里的事。</P>
“所以说啊,往后这边的学堂,肯定是扩张的会很大的。”李复说道:“一年换一个教室,等到时候学成了,也就算是出师了,毕业了。”</P>
“而在我的设想当中,就算是教书先生,也是术业有专攻,专门教授这一科目的先生是不变的,只是每年跟着先生学习的学生,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呢,先生教导一门科目,或许,对这一门科目,会更加有深入的研究。”</P>
“打个比方说,一本论语,让您研究个十年八年的,肯定比您只看个三五个月研究出来的东西要多。”李复笑道。</P>
陆德明也笑:“岂不是温故而知新。”</P>
“对对对,就是这意思,多温,多知,多挖掘新的东西。”李复连连点头。</P>
“所以说,我现在这不是想着,趁着蝗灾的事儿,后续多招工,用粮食吸引诸多干活的人来,把书院的事儿,办妥了。”李复说道:“庄子上得用好些人,事儿多着呢。”</P>
“哎呀~~”陆德明叹息一声:“你这庄子上啊,自去年,到今年,就没停下过,照你这么折腾,得折腾多少年啊。”</P>
“不管多少年,只要是往好了折腾,那都值得。”李复说道:“这是多方得利的事情。</P>
不过有一点,我心里还是有些没底。</P>
往后庄子上的书院起来了,招收的学生也多了,庄子上的人,但凡家里宽裕一些,必定是想让自家孩子读书的。</P>
只是,书院的存在,到了一定的地步,或许,就会碍到别人的眼了。”</P>
陆德明原先脸上还挂着些许笑容呢。</P>
而后听到李复这般说,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而后眉头也微微皱起来了。</P>
李复话里的意思,他懂。</P>
从古至今,读书的权利,向来是少数人的,他们把持着这个权利,而后培养自家后代,尽量的进入朝堂之中。</P>
可若是读书人多了,有的人读出了本事,有能耐,也是奔着做官去的。</P>
那原本的位置,就要被分出去不少了。</P>
大家族中,曾经原本即便是不善读书,靠着识文断字和家里的关系,某个不起眼的官职也无碍。</P>